寧波老事體

寧波老事體

寧波老事體》包括“風土掌故”、“飲食文化”、“街巷名店”、“人物軼事”、“過眼舊事”和“教育文化”六個方面內容,四十餘篇文章,所寫的人和事或許有人曾經講到卻不曾講全,但大多是過去從未有人講過的。就是這些老事體,從多個角度反映了寧波這個歷史文化名城所蘊含的多層次的城市文化。從所寫的這些人和事中折射出老寧波人的一種精神,這裡有面對曲折仍不懈追求的老寧波人的創業傳奇,還有不少反映老寧波人誠實守信、刻苦敬業的故事。

基本介紹

  • 書名:寧波老事體
  • 出版社:寧波出版社
  • 頁數:239頁
  • 開本:16
  • 品牌:寧波出版社
  • 作者:周達章 周嫻華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261515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寧波老事體》是介紹甬上文化,記錄寧波老城區海曙、江東、江北的歷史沿革、風物典故等的通俗讀物,旨在讓寧波人了解寧波的過去,感受寧波歷史文化的卓然魅力,增強作為寧波人的自豪感,並從歷史積澱中傳承寧波人的優秀品質。

作者簡介

周嫻華,1969年出生,大學本科學歷,寧波大學科研處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校教學管理、科研管理等研究工作。在基礎教育德育研究方面也有一定成果,曾合作出版過《21世紀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21世紀主題班隊會案例精編》(國小版)等專著。周達章 1964年畢業於溫州師範學院,中學高級教師。

四十餘年來,一直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擔任班主任工作三十餘年,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與人合作出版了《國中作文瀆寫練》,主編了《中學生傳統美德讀本》(獲2002年度浙江省新聞圖書出版一等獎)、《21世紀主題班隊會案例精編》(中學版/國小版)、《21世紀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中學版/國小版)、《明理養德》、《走進學生心靈》、《中學生傳統美德讀本》、《青少年道德教育板報設計實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板報設計實例》、《國中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指南》等圖書。

圖書目錄

序言
風土掌故
1.鼓樓沿千年白蛇的傳說
2.崇孝坊與孝聞街的傳說
3.天封塔、天封寺與地封塔
4.上燈夜、元宵節與落燈夜
5.靈橋門關帝廟廟會
6.“相量盞”與過橋頭
7.吃好日酒與擔灰結下飯
8.二月初二百花娘子生日
9.正月初五請財神
10.吃祭灶果與燒灶馬
11.石灰埠頭與兌蚌殼
飲食文化
12.冰糖甲魚的傳說
13.蟹殼黃、成光餅與和尚餅
14.大有南貨店與現做的鮮肉月餅
15.蘑菇香乾與蘆稷湯果
16.享有盛名的陳萬興包子餛飩店
17.大眾菜館阿毛飯店
街巷名店
18.藥行街上的大戶——元利藥行
19.小巷有名行——恆茂藥行
20.懋昌藥行與我卿先生
21.甬上名藥號——趙翰香居
22.獨具一格的大乙齋中藥店
23.明德堂與應禮卿先生
24.甬上最早的草蓆專賣店——水天吉席莊
25.五洲襪廠與新雅菜社
26.老寧波最大的貰器店
27.藥行街的半壁江山是木器家具店
人物軼事
28.永壽巷的傳奇女子
29.孤雲野鶴雲水僧——弘一法師在甬的日子
30.蝸寄廬與孫定觀先生
31.名揚海內外的郵票設計大師孫傳哲先生
32.西門外中藥店坐堂醫生百味先生
33.懸壺治痼疾仁術惠蒼生——記針灸名醫裘如耕先生
過眼舊事
34.寧波舊時的“混堂”
35.老虎灶與茶坊
36.寧波的黃包車和黃包車行
37.鬃印及其製作
38.東渡路邊的天妃宮
教育文化
39.寧波史上第一所職業技術學校——鄞縣縣立高級工科中學
40.清代的甬上書院
41.城西書院與水北閣
42.盧青壓與抱經樓
43.楊臣勛與清防閣
44.寧波評彈迷的福地——紅寶書場
45.曾經盛極一時的寧波京劇
後記

後記

本書原是受在京的一位老朋友啟發,並由他推薦給北京的一家大型出版社出版,據說是他們在策劃一套大型的反映地方傳統文化的叢書。本人恰在最近五六年的茶餘飯後,零零星星地寫了二十餘篇反映老寧波傳統文化的文章,所寫內容涉及甚廣。2012年年底,在京的老友來寧波探親,順便來看望我,發現在我的案頭上有一疊稿子,封面上有“甬上風塵錄”字樣,不經意翻閱了幾篇文章就說:“喔,我在‘校長書屋’(設在教育部行政學院二樓的一家規模頗大的專業書店)看到過你不少教育類的專著,居然你還在搞有關傳統文化的創作。”當時我也只是笑笑而已。人老了想的大多是過去的老事體,不像年輕人多的是對未來的憧憬。想想過去的歲月,是有不少很有意思的東西可寫,就順著記憶所形成的線索,寫了起來。接著他就肯定地說可由他推薦給北京一家出版社,希望我能在近一年時間裡,完成一本近20萬字的書稿。
分手的時候,老友還要我把電子稿發至他的信箱。沒過一禮拜,老友從北京來電話,說是事情全辦好了,接下來按計畫發稿就是了。這件事居然就這么快定下來了,我也一心一意地按計畫又趕寫了不少篇文章。
一次,我因新著《班主任主題講話》校稿事宜去寧波出版社,剛好與馬玉娟社長打了個照面。馬社長盛情邀請我到她辦公室坐坐,當時,我順便說起了自己與北京出版社合作出書之事。馬社長聽完後,立即表示這本書應該在寧波出版社出版,她又談起了十八大以後寧波市政府十分重視挖掘寧波傳統文化的事情,寧波出版社也正在物色有寫作能力又比較熟悉老寧波事體的老人,編寫一套地方文化類叢書。說話之際,我順便從包里拿出了《甬上風塵錄》的內容簡介和撰寫目錄,還有十來篇初稿。馬社長看後說:“我們出版社同您合作大概有十幾個年頭了吧。”我說;“差不多有十二年了,大該是2003年3月開始的,一起合作出版了中國小班主任工作相關的專著十餘本,市場行銷也很不錯。”說著說著,就把這本書定下由寧波出版社出版。
不久,受海曙區政協王國寶先生之約,我有三篇寫就的文章選入由他們負責主編的《寧波老字號》一書。又受海曙區文化館王燕芬女士之邀,我參加了海曙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工作。王燕芬女士是我原寧波十六中學七四屆高中學生,當時還是我所教授課程的課代表。盛情之下,就按她的要求寫了不少文章,按出版專題需要,有八篇文章入編由她主編的海曙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集《名城記憶》一書(該書已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上這些文章,又陸陸續續被好幾本雜誌轉載,頗得好評。但這些文章發表後,本人感覺到還有不少欠缺,於是又經多處採訪和考證,進一步修改和補充,現也一併入編了本書。
《寧波老事體》在成稿過程中得到了不少親朋好友的大力協助,除了在自序中所述之外,還要感謝鳴鶴中學的韓勇豪校長和鳴鶴鎮教辦的裘百耀先生,他們幫助我尋訪弘一法師在金仙寺和五磊寺的足跡,裘先生還親自陪同我到金仙寺、五磊寺實地考察、拍照,也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資料;要感謝原正始中學副校長俞光透先生和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匯星貿易有限公司王躍先先生撰寫相關資料;要感謝徐志成女士、勵韻君女士、趙愛靜女士、周顯章先生、周成章先生、周世章先生、吳清柱先生、張政先生、裘維剛先生、應道安先生、周智慧先生,以及寧波市江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周蓉華女士等,他們為本書撰寫過不少相關稿件,還提供了許多至今已難以尋覓的資料和照片。
本書配有不少新、老照片,感謝老同學、寧波市資深攝影家潘行正先生為本書提供了很多舊照,感謝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11級學生吳仕山為本書提供照片。
老事體不好寫,難就難在要確保老事情和老人物的真實性。筆者不敢違背事實進行虛構杜撰,儘管在主觀上作了不少的努力,但百密難免一疏,如書中所述尚有失實的地方,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細節,敬請知情者提出批評、指教,筆者不勝感激。
周達章
2014年3月

序言

很早就想寫一些老寧波的事了。有了這個想法,於是就有意識地回憶不少本人經歷過,至今仍留有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有目的地去採訪至今尚有的一些線索,以及不少後人能記起來的事情。有些相關報導也曾見諸報端,但與本人所了解的這些事情的真相,有不少差異,甚至與事實相去甚遠。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就積累了不少材料,在採訪和查證過程中也收穫了不少素材。於是那些老寧波之人和事的輪廓就逐漸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那一條條老街,一塊塊老招牌,一位位老人,一件件老事體,就成了本書所寫的故事。
一個城市的文化是這個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的文化蘊含著這個城市的精神。寧波是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因為特定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史傳久遠、資源豐富、形態多樣、積澱豐厚的城市文化。我想,把寧波過去發生過的有意義的事介紹給當今的寧波市民,尤其是那些對寧波的過去毫無印象的年輕人,讓當代乃至今後一代又一代的寧波人了解我們所居住的城市的過去,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一種文化傳承。我相信,老寧波的風土習俗、名勝掌故、飲食文化,特別是老寧波入不朽的創業精神,都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讀者在茶餘飯後閱讀本書,定能受到不少啟發和教益,這也是我寫這些老事體的初衷之一。
這本書的原名叫“甬上風塵錄”,後來總覺得這有點過於文縐縐。為了能讓更多的讀者,尤其是普通的市民接觸到我所講的故事,後在寧波出版社馬玉娟社長的建議下,把書名改為如今的“寧波老事體”。近乎寧波老話的書名,或許更能讓新一代的寧波人領會到寧波文化的親近感。
《寧波老事體》全書包括“風土掌故”“街巷名店”“飲食文化”“人物軼事”“過眼舊事”和“教育文化”六個方面內容,四十餘篇文章,所寫的人和事或許有人曾經講到卻不曾講全,但大多是過去從未有人講過的。就是這些寧波老事體,從多個角度反映了寧波這個歷史文化名城所蘊含的多層次的城市文化。從所寫的這些人和事中折射出老寧波人的一種精神,這裡有面對曲折仍不懈追求的老寧波人的創業傳奇,還有不少反映老寧波人誠實守信、刻苦敬業的故事。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堅持以事實為依據,凡涉及典故、史實的,必殫精竭慮,幾經翻閱甬上諸多志書和文獻古籍,力求史實的準確性。對於人物相關事情,哪怕只有一絲一縷的信息,也必追根刨底,四處尋訪其至今尚在的後人,從兒孫輩,甚至玄孫輩,盡最大可能展現事情的本來面目。所以,書中所述細節,大多是相關人物的後人追憶之說。有時為了落實一個細節的真實性,我通過多方聯繫,多次赴杭州、上海乃至天津、北京找到其後人了解。調查採訪的那些老寧波人的後輩,如今大多也已到耄耋之年,其中年齡最大的是在滬上的九十一歲高齡的周先生。當我在寫《寧波史上第一所職業技術學校》這篇文章時,為了幫我搞清楚學校在抗日戰爭時期內遷到麗水後那一段艱苦的辦學情況,他不僅詳細作了口述,事後還滿滿當當寫了足有三張紙的書面材料,為完善這篇文章中所述部分細節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第一手材料,其認真執著的精神著實令人欽佩。可以說,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進一步體會到了老寧波人認真辦事的良好品質。
為了避免所寫內容涉及面過於寬泛,我在取材時儘量將地域範圍限制在寧波老城區中的海曙、江東、江北三區之內。而對那些歷史跨度較大,涉及地域較廣的事情和人物,為了敘述上的相對完整性,或出於交代因果關係等需要,在敘述中往往會將時間延伸至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六十年代。
本書所述的老事體有不少來自於書中所述人物至今還健在的後人親自撰寫的文字材料,筆者在尊重他們意願的前提下,從本書的可讀性考慮,在敘寫中作了必要的處理、加工,但不誇張,更不失實。過去的事和人不好寫,不能瞎編,更不應道聽途說編造出一個故事來。這也是我在寫這本書時所堅持的一個原則。只要條件允許,我一般都把寫好的初稿發給有關後人審讀補充,直至他們認可為止。書中很多文章的撰寫完成,都得到了多方幫助。如在寫《蝸寄廬和孫定觀先生》一文時,我先是借與其小兒子孫詩聞先生是高中同學之便,在20世紀六十年代多次與孫先生在收藏書畫之事上有過多次交往;後又得到了天一閣領導袁芳芳同志的大力幫助,收集到了孫先生捐贈給天一閣的古籍和書畫目錄;寫成初稿後我又分別寄給他們審閱,經多次修改而成。也是通過袁芳芳同志的大力推薦和幫助,我聯繫上了浙江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古籍部的負責同志,為我查找徐時棟先生去世後捐贈給省圖書館的書目及其他相關資料提供了不少方便,由此也保證了《城西書院和水北閣》一文中所記述之人和事的可靠和真實。
寫《城西書院和水北閣》一文,源於我與徐時棟先生後人的一段交往。因與徐時棟先生之玄孫徐春暉先生自20世紀六十年代起就一起同過事,與徐時棟先生的三子徐正垓先生也有過五六年的交往,對於了解徐時棟先生在城西草堂以及後來的水北閣藏書之事本身就有了不少了解。後又與徐正垓先生的第二個兒子徐芝齡先生有過十餘年的接觸,頗有印象。2012年夏天,本人又親自採訪時年八十有餘的芝齡先生,了解核實水北閣所藏捐贈給浙江圖書館之事,對完成此文的寫作確實幫助很大。回想起這一次的拜訪,至今頗覺感動。由於是在火熱的夏天,我匆匆忙忙記下他的口述,但徐先生十分仔細,凡發現我所記述的內容中有錯字的,都一一為我糾正。這次拜訪,給我留下了十分難忘的印象。只可惜,在我寫好這篇文章的初稿,打電話想請他審稿時,不料傳來的卻是他已做過百日的噩耗。從這件事中,我突然想到兩點:其一,本人在不幸之中,應甚感榮幸,至少,在我與芝齡先生零零落落相處的日子裡,探訪到極其珍貴的有關徐時棟先生在水北閣的一些情況,正垓先生留守水北閣的不少往事,也許芝齡先生就是能敘述其祖上之書事的最後一個人了,遵從他所述的內容,我填補了不少過去從未有人想到和寫到過的事情;其二,徐芝齡先生的突然過世使我感到,在五光十色的現代文化氛圍中,對寧波往事的挖掘要有強烈的緊迫感,甚至有搶救的必要!今天,《寧波老事體》得以出版,也是寧波出版社對這種文化搶救的自覺。
最後,還要強調一點,本書所寫這些人和事在浩繁的寧波老事體中不過冰山一角,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們去尋訪,去挖掘。如有精力,我仍有信心去繼續努力,去調查尋訪,再接再厲去書寫那些值得留給後人一讀的事情。我也希望有志於挖掘和研究寧波地方文化的一些志士仁人,大家一起努力,把我們寧波過去那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人和事寫出來,共同做好寧波地方文化的傳承工作。是為序。
周達章
2014年3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