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根據當時省人民政府《關於文化館工作暫行規定》中提出的任務,寧波市文化館開展了圖書閱覽、收音廣播、幻燈放映、黑板報、牆報、展覽、文娛體育、戲曲改革、文化挑等工作,利用各種文化宣傳工具,形象生動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法令。這對廣大民眾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提高民眾政治覺悟和生產熱情,發揮了很大作用。文化館業務幹部不僅能做組織工作,而且練就了編、畫、唱、跳的本領,還經常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深入海島、山區、農村,不辭勞苦送文化上門,與民眾打成一片,深受幹部民眾歡迎。至1956年底,寧波已形成一支龐大的業餘文藝隊伍,有業餘作者184人,創作組織21個,業餘劇團114個。這一時期,文化館致力於農村俱樂部建設和民間傳統文藝發掘。至1956年,寧波市、鎮海、鄞縣3地已有農村俱樂部57個。1955年2月5日,組織寧波地方首屆古典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演出大會,《舞龍》(奉化)、山歌獨唱《杜鵑鳥》(臨海)等節目於4月3日晉京演出。奉化條宅龍又應邀到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同志表演,並將節目傳授給中國青年藝術團參加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獲民間舞蹈銅質獎章(獲三等獎)。1956年7月,組織寧波專區參加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演出大會節目選拔。餘姚民歌《阿姐歌》參加了1957年全國第二屆音樂舞蹈觀摩大會。這一時期,在黨的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文化館還發掘整理了剪紙、摺紙、雕刻等民間藝術,湧現出高妙蘭、陳文蔚等不少著名民間藝人。 1957年8月,根據省文化局指示,寧波中心文化館仍恢復鄞縣文化館原稱。 1958年工農業出現生產大躍進高潮,各級文化部門也隨之提出“民眾文化放衛星”口號,掀起了牆頭詩畫化、建立公社文工團等違背“業餘”原則、脫離經濟發展條件的“文化大躍進”,一兩年即告解體。1959年“文化大躍進”雖有所糾正,但1960年在“繼續躍進”的思想指導下“文化躍進”風又起,文化館派了幹部在大矸公社清水大隊搞文化“十到田”樣板,由於缺乏民眾基礎,結果“人一走,點就垮”。
群藝館免費開放
2011年2月18號,文化部、財政部召開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電視電話會議,寧波市群藝館館長林紅在北京主會場作了典型發言,文化部部長蔡武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寧波市群藝館的先進經驗。記者了解到,不僅僅是市群藝館,市圖書館、美術館等文化場館在全國同類場館中率先實行了免費服務。
剛剛過去的元宵佳節,在市群藝館,男女老少饒有興致地觀看來自四川自貢的大型兔燈組合和寧波21位本土作者的春俗剪紙展,並向群藝館請來的民間剪紙藝人索要自己喜愛的剪紙作品;在市圖書館,讀者參加了“書香伴明月”元宵贈書活動,領取了市圖書館贈送的精美文學書籍;在寧波美術館,市民不花分文,就能進館欣賞中華錢幣文化展、俄羅斯當代油畫展等展覽……這些,僅僅是寧波市民享受免費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市群藝館、美術館、市圖書館等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市群藝館以打造“群星”系列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為抓手,全面推進文化館免費開放和服務。目前,市群藝館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免費開放,普及性的文化藝術輔導培訓、公益性展覽展示、全市基層文化隊伍和業餘文藝骨幹培訓等基本
文化服務項目也全部免費。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免費公共文化服務得到我市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為這些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群藝館重新開放
傳習中心是市群藝館經過歷時一年的重新裝修後新增的場所,新的市群藝館在保留原有部門和功能的前提下,新增了多功能廳、錄音棚、音控室、舞蹈室、音像創作室、書畫創作室、接待室、琴房、職工之家、檔案室、會議閱覽室等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場所,為進一步向全市人民民眾提供優質和多樣化的
公共文化服務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據了解,市群藝館將通過傳習中心,重點做好寧波地域範圍內如展覽、講座、培訓等的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傳習工作;同時還將邀請
民間藝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向市民傳授技能,對一些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從而進一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經歷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寧波的農村俱樂部陷入低谷。
1963年至1966年初,文化館採取點面結合方法,促使農村俱樂部再度興旺。這些俱樂部配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廣泛開展了家史、村史、社史教育和講革命故事活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965年,寧波地區召開首屆農村俱樂部代表會議暨觀摩演出,有22個農村俱樂部演出了小型多樣的節目,並推薦16個俱樂部的10個文藝節目,參加了省農村俱樂部代表會議暨觀摩演出。
1966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市文化館的一批領導和業務骨幹被戴上"走資派"、"文藝黑線干將"等罪名而橫加批判,有的被調離文化館,有的送鬥批改幹校,文化館的業務工作癱瘓,農村俱樂部、農村劇團被否定。1969年隨著“清改”運動結束,文化館改建為寧波市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1970年省革命委員會要求各地“學習、演出、保衛”革命樣板戲,寧波市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便將普及革命樣板戲當作頭等任務來抓,這時一些被調離文藝崗位的幹部又返回到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由於當時只搞樣板戲“一花獨放”,強調“三突出”創作原則,使寧波市民眾文化藝苑呈現枯燥、冷清、單調局面。1971年成立《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30周年徵文辦公室,徵文範圍包括戲劇、曲藝、文學、攝影、美術等門類,通過徵文活動使文化館的領導、輔導力量得以加強。
1972年下半年,寧波市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又復稱寧波市文化館。同年12月上旬,在餘姚召開民眾文化工作會議,並觀摩龍南公社同心業餘文宣隊演出。
1977年11月,省文藝創作節目調演大會在杭州舉行,爾後,寧波市文化館組織各縣文化館派業務幹部深入工廠、農村,廣泛發動,使俱樂部稍露生機,創作、演出活動也漸趨活躍。
1974年受"小靳莊經驗"影響,寧波市文化館也--度掀起"唱忠字歌"、"跳忠字舞"之風,但因業務幹部普遍對此反感,多作消極應付,為時不久,也即自行消失。
1978年鎮海縣劃歸為寧波市管轄。同年底,在寧波市文化館基礎上建立了寧波市民眾藝術館,設創作、文藝、基層、後勤4個組,附設業餘文藝學校1所,編輯出版《寧波文藝》和《寧波演唱》。文藝組兼管農村文化,規定每人抓2個點。
1979年7月,寧波地區民眾藝術館建立,設攝影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文藝創作4組,創《憨園》、《文學作品選刊》、《戲劇》等刊物。1983年10月地市合併,並稱寧波市民眾藝術館,設辦公室、戲劇曲藝組、音樂舞蹈組、美術攝影組、綜合組 (抓基層群文網路建設、業餘文藝學校),後因以文補文工作需要,又增設經營部。
1984年春節搬進縣學街群藝館新大樓。每晚大樓燈火輝煌,民眾文化空前繁榮。
1993年位於郡廟旁的寧波市群藝館大樓被拆遷,暫遷入秦家祠堂。同年10月增設少兒部。
1994年底寧波市群藝館與展覽館合併,一套班子二塊牌子。館址遷入藥行街117號展覽館大樓。市群藝館當時在職幹部職工59人,離退休人員20人,專業技術人員44人,其中副研級4人,館員16人,助館、管理員24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寧波市群藝館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率先在全市推出具有開拓意義的各類文化項目與活動。相繼開設了寧波歷史上首家舞廳,寧波市第一座鐳射卡拉OK歌廳,舉辦了寧波市首屆“最佳節目主持人”大賽,1991年寧波國際旅遊文化節民間文藝大會串踩街活動,1992年《中華大家唱(卡拉OK)曲庫》演唱大獎賽。這些項目與活動因具有一定創新性,吸引了當地不同層次、年齡、口味的人們。1995年“富蘭達杯”中國國際標準舞第九屆全國錦標賽的成功舉辦是提高群藝館在全市文化建設中的地位的重要契機。此後,承辦大型城市文化活動,成為寧波市群藝館的一個明顯特色。1997年-2001年連續五屆寧波國際服裝節、2000年“新世紀、新寧波”大型城市文化慶典、省、市運動會開幕式廣場文體表演、2000年全國體育大會開幕式文體表演等大型城市文化活動的承辦經歷,使群藝館不但贏得了五屆服裝節先進集體,兩屆組織工作獎、省及全國體育大會(運動會)優秀組織獎、兩屆中山廣場文化活動先進單位、優秀組織獎等榮譽,對全館綜合實力的提升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2000年“新世紀、新寧波”大型城市文化慶典活動,名列全省優秀廣場文化活動評比榜首。另一方面,立足基層,貼近民眾的2001年社區文化藝術月、1997年至2001年的中山廣場文化活動等眾多文藝活動,極大的豐富了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的素質,提升了寧波的美譽度,為全市社區文化與廣場文化的普及與開展發揮了示範和導向作用。2001年社區文化藝術月舉辦期間,適逢中央十餘家知名媒體在甬採訪,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成為記者競先報導的焦點。 以衝刺“群星獎”為目標,寧波市群藝館採取有力措施,出精品,出人才。
作品
中國畫《山家》、水粉畫《管樂》等5幅作品入選全國第七屆美展;舞蹈《小河淌水》、《寧波小娘》,歌曲《遠古之夢》獲省音舞節一等獎;戲劇小品《大牆裡面》獲省第四屆戲劇節一等獎;《水田與少女》獲第二屆全國民間舞蹈比賽優秀作品獎;歌曲《寧波紡織工人之歌》獲中國音協頒發的優秀創作獎。調研幹部創作的反映文化站幹部生活、工作的電視劇《
山鄉風流》在中央一台播出。
榮譽
1996年舞蹈《出河頭》獲全國群星獎舞台舞蹈金獎,創造了寧波文藝創作獲得全國金獎零的突破,此後民眾文藝創作步入快車道。
1999年我館創作的男聲小組唱《阿拉寧波巧匠郎》獲“愛我中華”全國表演唱匯演二等獎。
2001年四明南詞開篇《中華旗袍》榮獲全國“群星獎”銀獎。 與此同時,群藝館的組織輔導職能進一步強化,由群藝館輔導的舞蹈《水鄉三月天》、《小巷記憶》等作品,分獲全國群星獎和少兒蒲公英獎金獎,並培養了大量各個藝術門類的文藝骨幹,尤其是推出了李巧梅、王建萍、金星楚、馬海雲等在全國獲過高獎的歌手。
1999年市群藝館獲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文聯授予的浙江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美術作品展覽暨《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組織工作獎。
2000年獲省小戲曲會演組織獎、江浙滬越劇票友邀請賽優秀組織獎。2001年獲省第五屆全國殘疾人會演愛心獎、省第三屆歌曲新作演唱大賽優秀組織獎、省第二屆廣場文化藝術節、全省廣場民間燈舞舞蹈大賽組織獎、省群星美術、書法大展組織獎、省第十二屆戲劇小品邀請賽組織獎等。 展覽館與群藝館於1994年合併後,展覽業務發展勢頭良好,多次承辦政府的大型展覽活動,並積極向外拓展業務。
1997年榮獲由浙江省委宣傳部等聯合頒發的1993—1997年《輝煌的五年》十四大以來浙江省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成就展最佳設計獎。
2001年榮獲由寧波大學等聯合承辦“寧波市建築規劃與室內裝飾青年設計師優秀作品展暨首屆“創煒杯”建築與室內裝飾青年設計師作品大賽”優秀組織獎。
寧波市群藝館的調研理論建設在全省一直處於領先地位。1985年2月寧波市民眾文化學會在群藝館成立。1989年以來,每年舉辦一次全市文化館長工作研討會。1990年以來,每年堅持舉辦一次全市調研幹部培訓班和論文加工會,推動了全市群文理論的學習和研究。論文《對外開放城市民眾文化發展的認識和思考》獲全國民眾文化優秀論文二等獎,《寧波開展老年文化活動的一些作法》被中宣部的《文藝通報》選用。1988年論文《中國小校園文化地位作用與建設構想》在全國校園文化研討會宣讀。1992年論文《農民素質和村落文化建設》在全國村落文化研討會上宣讀、1994年論文《文化的社會化:中國90年代集鎮文化發展大趨向》在全國集鎮文化研討會上宣讀。2000年論文《寧波市社區文化建設的調查報告》獲第十一屆“群星獎”民眾文化科研成果評獎金獎、中國民眾文化學會2001年論文評獎金獎。是我市民眾文化理論研究有史以來獲得的最高獎項。1997年市群文學會被評為全國大中城市社科聯先進學會(96-97年度),館辦學術性刊物《社會文化》獲1994年全省第二次內刊評比一等獎。 為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從1980年起,市群藝館逐漸形成了舞廳、卡拉OK歌廳、音像發行等7個經營項目,闖出一條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結合的改革之路。1997年被浙江文藝音像發行總站評為1997年度專供發行單位,1998年被浙江省文化廳評為1998年音像製品發行先進單位。同年被評為全國文化事業以文補文先進單位。群藝館以抓以文補文、多種經營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自1989年起,開始實行館長負責制和目標管理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92年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單位。1998年被評為寧波市先進集體。2001年,根據市文化局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群藝館提出改革治館、人才立館、產業興館的基本目標,綜合改革進入模擬運行實施階段。兩年來,通過內部機制的改革,初步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良性運行機制,全館形成了一個有序、緊張、寬鬆、團結的工作環境,全體幹部職工的工作熱情高漲,精神面貌煥然一新。2000、2001年連續兩年在市文化局基層單位考核中名列第一。2000年被寧波市委宣傳部評為宣傳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並被評為“寧波市精神文明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