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簡介,文物保護,
歷史
鄞江,古稱小溪江或蘭江,起自“四明鎖鑰”的鄞江鎮,經過百梁廊橋與奉化江會合後流向三江口。從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在長達421年的歷史中,鄞江鎮曾是古明州鄮縣的縣治,管轄慈谿、鄞縣、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縣。
唐代神龍元年(705年)在小溪江畔的蕙江村,建造了一座用十多隻船連線在一起的“浮梁”,這座活動的浮橋成為古代鄮縣與浙南聯結的重要通道,船橋北堍的聖壽寺則成為往來行旅的歇宿場所,至今聖壽寺內的唐代會昌四年(公元833年)刻的尊勝陀羅尼經幢,還保存在寧波市天一閣,一節經幢頂部的石刻佛像保存在村內。
但這座“浮梁”在250年之中經常被洪水沖毀。北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在當地人朱文偉、朱用榓父子主持下,建造了一座長達百米,寬7米,高達10米的6墩7孔木樑橋,由於其中6個橋洞中每洞鋪架直徑50厘米大木14根為梁,中間橋洞用16根木樑,合成百梁,故橋名稱“百梁橋”。
簡介
橋面用厚栗木板鋪成,橋上建瓦頂廊屋27間,廊屋之頂用132根廊柱承托,左右二廂數十條長凳可供旅人歇息,橋廊中間是行人和人力車的通道,在橋上可西眺四明群峰,東望江河阡陌。
百梁廊橋由於廓屋保護了木樑,巨大的石砌橋墩兩頭製成了尖頭船形,因而有效地抗禦了上百次的洪水江潮襲擊。70年後的南宋紹興十四年,百梁廊橋被金兵毀,一年後,這座廊橋仍由朱氏後裔朱世彌兄弟和村民按原樣重建。後又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和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兩次重建。清代嘉慶、鹹豐和光緒年間多次修護,百梁廊橋始終肩負著接送南北往來旅人的使命。
進入本世紀以後,由於鄞江下游元貞橋架通,百梁廊橋昔年的“鄞奉通途”,顯然失去重要地位,她幾近無人問津,除了橋邊的村民外,幾乎被人們忘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