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保國寺大殿

寧波保國寺大殿

寧波保國寺大殿,北宋佛教建築。在浙江寧波市西郊靈山保國寺內。保國寺舊名靈山寺,唐僖宗廣明元年(880)改今名。大殿位於寺內中軸線上偏北處,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所建,是浙江地區現存最古木建築。20世紀50年代發現,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波保國寺大殿
  • 外文名稱:Ningbo Baoguosi Dadian
  • 行政區類別:浙江省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地理位置:寧波市西郊靈山保國寺內
  • 修建時間:880年
  •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1.91米
  • :13.35米
詳細,大殿原狀,

詳細

殿面闊3間,長11.91米,進深3間,寬13.35米,單檐歇山屋頂。代在四周加一圈下檐,形成重檐。其內柱高於檐柱,前後檐柱上的梁後尾插入內柱柱身,近於宋式廳堂型構架,但柱上重疊多層柱頭枋,前部裝平藻井,又具有宋式殿堂型構架的特點。這是北宋和遼時特有的構架形式。
殿之柱頭鋪作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單偷心造”,下昂昂身長達兩椽跨,抵在內柱華之下,中間承下平,作用如斜梁。前後檐明間及山面南、中兩間用兩朵補間鋪作,余間用一朵,昂身只長一椽跨,托在下平下。殿前檐及山面南側一間的闌額為月梁形,其餘各間用上下兩層闌額,中加蜀柱。柱子由四條拼合而成,作八瓣瓜棱狀,宋代稱為“八觚”或“八混”。柱頭櫨斗也隨柱身做八瓣,補間鋪作櫨斗為矩形,四角刻入作海棠瓣。這些特點有的與宋《營造法式》所載相一致,有的屬唐、五代遺制。前檐闌額下的雀替和殿內的小藻井都是現存最古的木製實物。

大殿原狀

是沿進深方向最南一間為敞廊,三面敞開,殿門設在前內柱處,其北才是殿內,敞廊裝平藻井,殿內反而是梁架暴露在外的“徹上露明造”。這種布置方式又見於福州華林寺大殿,可能是當時南方佛殿的特點。殿內石佛壇上有北宋崇寧元年(1102)紀年銘,但佛像已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