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毛烏蘇沙地邊緣,寧夏靈武市境內引黃灌區東部的荒漠區域,總面積74843公頃,2000年4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1.73萬公頃以檸條為主的天然灌木林生態系統和2萬公頃以貓頭刺為主的小灌木荒漠生態系統。屬荒漠類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寧夏靈武市境內
  • 氣候類型:大陸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74843公頃
  • 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保護對象檸條貓頭刺
  • 類型:荒漠類型生態系統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氣候,土壤,區域範圍,保護目標,保護對象,植物,動物,管理措施,管理機構,治沙工程,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1953年建場,1985年批准為縣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批准成立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特殊,與寧夏河東機場相毗鄰,其北界距銀川市僅10km,其西界距黃河5~10 km不等,地理坐標為東經 106°20′22″~106°37′19″,北緯37°49′05″~38°20′54″。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氣候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寧夏東北部的鄂爾多斯台地,海拔1250米,屬於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春遲秋早,四季分明,乾燥,雨量少而集中,蒸發強烈,氣候乾燥,晴天多,雨雷少,寒冬長,夏熱短,溫差大,日照長,光能豐富,冬春季風、沙天較多。
全年日照時數3080.2小時,平均無霜期157天,植物生長期持續170天,年平均≥10℃,積溫3351.3℃,年平均氣溫8.8℃,年均降水量206.2-255.2mm。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7、8、9三個月,年平均蒸發量1933.3mm。

土壤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以灰鈣土為主,分為普通灰鈣土、淡灰鈣土、底鹽灰鈣土、侵蝕性灰鈣土、山地灰鈣土和風沙土

區域範圍

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74843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1318公頃,緩衝區面積18606公頃,實驗區面積24919公頃。
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東自寧蒙邊界在明長城交匯處為起點,向南至黃草溝口西1公里,經任家莊西2公里向南至甜水河道班小路與307國道交叉處,沿307國道拐至公井子橋,向南至老圈坑小路口,沿古羊鐵路至大疙瘩瘤子向南到金家沙溝口、再至雞心溝口;南自雞心溝口向西至散杈子北2公里處,再向西拐至龍坑井南1.5公里處,延至車路溝羊圈東1公里處;西以車路溝羊圈東1公里處,向北沿1250米等高線拐至狼永公路k10號樁,經掏葫蘆至東乾渠向北延伸1.2公里經廟梁子溝至東乾渠泄洪道,向北沿1150米等高線穿越海子墩、307國道、慶溝、天池溝至橫城;北自橫城沿明長城向東至寧蒙邊界交匯處。調整後保護區共設核心區3處,即北部貓頭刺荒漠核心區,中部檸條群落荒漠核心區和南部貓頭刺—沙冬青荒漠核心區。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1.73萬公頃以檸條為主的天然灌木林生態系統和2萬公頃以貓頭刺為主的小灌木荒漠生態系統。

植物

①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野生植物53科170屬306種;野生動物23目47科115種,占寧夏回族自治區野生動物種數的43.3%。
②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髮菜,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沙蘆草。

動物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大鴇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鳶、大天鵝、鴛鴦等20種;列入瀕危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保護的有綠翅鴨白琵鷺、獵隼等23種;列入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的有鳳頭鸊鷈、草鷺、大等39種;列入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的有普通燕鷗、白眉鴨、琵嘴鴨等8種。
(以上數據截止到2012年)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芨灘防沙林場),地處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是一個以防風固沙造林,保護生態環境為主的國有事業單位,管理體制上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下設6個職能科室、6個管理站、4個企業、1個公安分局,現有員工476人,經營管理面積148萬畝。

治沙工程

2005年到2010年間,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累計完成造林220577畝,其中,流動沙丘治沙119662畝,荒山造林20260畝,封山育林76948畝,綠色通道3607畝。

生態價值

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保護黃河,維護河東機場的安全,使鐵路、公路不被沙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寧夏平原幾十萬公頃良田和首府銀川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有很大保護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