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靈武市崇興國小

寧夏靈武市崇興國小

靈武市崇興國小地居靈武市區南6千米處,東邊緊靠靈吳青公路,南邊毗鄰崇興鎮政府。交通便利,地理環境優越,文化底薀深厚,是我市僅有的幾所百年老校之一。學校占地面積8336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現有1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33名,其中回族學生547名,占86.7%,教職工27人。

學校簡介,發展情況,地圖信息,

學校簡介

崇興國小的前身是建於民國6年(1917年)的崇興寨初級國小,校址在現崇興鎮南端。民國7年(1918年),寧夏護軍使馬福祥(回族)捐錢創辦崇興寨清真高級國小。校址在崇興寨外東南角,占地面積3畝多,教員2人,學生40餘人,當時人們稱之為“洋學堂”,招引不少外地有錢紳士子弟來此求學讀書。民國14年(1925年),學生增加到70多人,教師4人。民國 18至22年(1929年~1933年)學校又有發展,同心、韋州一帶有錢人家子弟也慕名而來,學生達到130人,開設6級6班,教師7人。民國25年至36年(1936~1947年),縣政府撥修建費317元,設備費736元,在原校址土、磚、木結構教室3棟,每棟3間,宿舍、辦公室20間,雜役室4間。中間是大禮堂,可容五六百人,校園內栽植花草樹木。大禮堂、辦公室皆為玻璃窗戶,配備了新的桌椅板凳,從銀川聘請了安浩然、馬少波等較有聲望的教師。金積、吳忠一些大紳士紛紛送子女來求學,學生增到200多人。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堅持反共,不斷擴大內戰,物價飛漲,金圓券不斷貶值,教師生活無法保證,不少教員棄教他就,加之民國政府連年徵兵,使許多農民破產,學生輟學甚多,學校由盛而衰。1949年靈武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崇興國小。1952年,全縣建立學區制,崇興國小改為靈武第二完小,為靈武二區中心國小。1957年,附設國中班,招生50名,改學制為7年。1959年,附設國中班劃歸靈武二中。1969年,崇興完小搬遷到崇興寨北門崇興大隊旁邊,更名為“崇興大隊學校”,學制5年。1984年更名為 “崇興中心國小”。上世紀80年代,崇興鎮政府加強領導,調配骨幹教師,降低民辦和招聘教師比例,使該校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面向全鎮(學區),逐步成為教學研究活動、教學經驗交流、教師文化業務學習的輔導中心。2003年,崇興鎮、杜木橋鄉合併,該校再次成為崇興學區的中心國小,學生數猛增。2007年8月,隨著新一輪學校布局調整和全市中國小校長競聘上崗,該校由靈武市教育局直管,隨之更名為“靈武市崇興國小”。

發展情況

近年來,學校緊緊圍繞“創新、和諧、發展”三大主題,堅持“一切為學生的發展而服務”的辦學宗旨,以“立德、善學、健美、創新”為校訓,以“創建特色學校,構建和諧校園”為目標定位,創造性的開展工作,鮮明的辦學特色逐步形成。一是實施“德育塑校”戰略,打造活力型校園。緊密結合學校實際和時代要求,積極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載體,為創建和諧校園注入生機和活力。二是實施“質量立校”戰略,打造質量型校園。 學校曾經多次被原崇興鎮學區評為“管理先進單位”,先後被評為靈武市“德育示範學校”、“安全文明校園”、靈武市級“文明單位”、“普法依法治理示範學校”,2007年9月,在全市第八屆中小學生文體藝術節農村學校文藝匯演中榮獲第一名。學校擁有一支敬業愛生、治學嚴謹、勇於探索、樂於奉獻的教師隊伍。現有本科學歷11人,國小高級教師13人,銀川市級骨幹教師2人,靈武市級骨幹教師7人, 有9位教師先後分別獲“銀川市優秀教育工作者”、“銀川市優秀輔導員”、“靈武市先進教育工作者”、“ 靈武市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乘教育改革春風,秉教改興校傳統,學校不斷強化發展、責任、質量、教改意識,追求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以淵博的知識教育人,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人,以良好的形象影響人。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努力將學校辦成環境優美、設施齊全、隊伍優良、管理科學、質量紮實的現代化農村國小

地圖信息

地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市崇興國小(靈武市崇興鎮政府東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