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扶貧開發工作

寧夏扶貧開發工作是指1983年,國家啟動實施“三西”地區(寧夏的西海固地區、甘肅的河西與定西地區)農業建設,寧夏成為全國最早開展有計畫、有組織、大規模扶貧開發的省(區)之一,開創了全國扶貧開發先河。

一、寧夏扶貧開發基本情況
寧夏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西海固地區,分為南部山區和中部乾旱帶兩個區域,是全國11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也是我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地區,涵蓋中南部9縣(區)及沙坡頭區、中寧縣、靈武市部分山區和黃灌區的老移民安置區。其中,包含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覆蓋132個鄉鎮1560個行政村;2010年,農村戶籍人口276.3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43.8%;回族人口133萬人,占全區回族人口的60.7%,2012年底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590.5元,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和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之一。黨中央、國務院特別重視和非常關心寧夏的扶貧開發事業,歷屆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事關全局的重要工作來抓,先後組織實施並歷經“三西”農業建設(1983-1993年)、“八七”扶貧攻堅計畫(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和新階段扶貧開發(2011-2020年)四個階段。參照國家新的扶貧標準,寧夏將扶貧標準提高到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300元,按此標準,2010年全區有貧困人口101.5萬人。2011年,國家啟動實施六盤山片區等全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將寧夏六盤山地區原州區、西吉縣、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同心縣(含紅寺堡區)、海原縣(含中衛市興仁鎮、蒿川鄉,中寧縣徐套鄉、喊叫水鄉)列入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13年1月,自治區政府批覆了《六盤山片區(寧夏)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15年)》。目前,正在組織實施寧夏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
二、新階段寧夏扶貧攻堅主要工作
(一)政府主導,強力推動,扶貧開發成為關係寧夏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自治區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確立了沿黃經濟區發展和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兩大戰略”,制定寧夏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統籌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自2008年開始,連續5年將扶貧開發列為自治區政府10項民生計畫為民辦30件實事的首要計畫任務,實行掛牌督辦。
(二)移民搬遷“拔窮根”,從根本上解決自然條件惡劣地區民眾生存和發展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寧夏先後組織實施了吊莊移民、“1236”工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和中部乾旱帶縣內生態移民、勞務移民、教育移民,加上自發移民,已累計搬遷近百萬人,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針對35萬人仍生活在不適宜居住和發展的地方,自2011年開始,寧夏黨委、政府決定舉全區之力實施35萬生態移民工程,計畫用5年時間將35萬生活在不適宜居住、不適宜發展環境裡的貧困民眾搬遷出來,搬遷到近水、沿路、靠近城市適宜生活和創業的地方,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截至2013年9月底,全區累計搬遷安置移民19.3萬人。而且,寧夏順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趨勢,不斷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模式,創造性地提出並實施勞務移民,將35萬生態移民中主要勞動力年齡在45周歲以下、具有國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務工技能、家庭人口不超過5人的家庭,轉移到城鎮、工業園區和農業產業化基地就業,在安置地享有住房、醫療、社保等各項優惠政策。
(三)推行區域中心城市暨大縣城建設和“黃河善谷”慈善事業發展帶動戰略。通過實施新型工業化發展、中南部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沿黃經濟區建設、項目大會戰等帶動,提高區域中心城市和大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吸納大量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轉移就業。統籌城鄉發展,創新提出“黃河善谷”扶貧開發新模式,以產業發展為基礎,集聚慈善資源,著力解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民眾脫貧致富問題。
(四)加快特色優勢產業建設,實現以產業開發帶動扶貧開發。按照“生態優先、草畜主導、特色種植、產業開發”的指導方針,立足於本地優勢資源,把草畜、馬鈴薯、中藥材以及小雜糧等為主的當地特色種養業,將“5·30養殖計畫”作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項目,不斷創新“造血”機制,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高貧困農戶產業扶貧的參與度和受益度。
(五)實行扶貧與計畫生育有機結合,把穩定低生育水平作為扶貧開發的治本措施來抓。新階段以來,我區採取“政策推動、利益引導、民眾自願”的原則,首創並啟動實施了“少生快富”試點工程,這種以獎勵為主的措施受到了貧困地區民眾的熱烈歡迎,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取得了顯著成效。“少生快富”工程是由懲罰多生改為獎勵少生的一項重大改革,該“工程”的實施,在我國計生扶貧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六)積極引導,群策群力,鞏固提升“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在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導下,我區聚集多方力量、聚合多種資源,不斷探索定點扶貧、對口幫扶新機制,深化閩寧扶貧協作。塑造具有寧夏特色的扶貧文化,扶貧扶志,引導扶貧對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形成了具有寧夏特色的大扶貧格局。
三、寧夏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成效
進入新世紀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推進寧夏貧困地區扶貧攻堅,取得了明顯成效。
——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到2011年,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共修建高標準旱作基本農田337萬畝,累計打井窖50萬眼,建設了一批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91萬人的飲水困難,10萬農戶危房危窯得到改造。
——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在扶貧開發政策的強力推進下,農民收入來源多元化,收入大幅增加。1982至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27元增加到4590元,增長35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設備用品、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娛樂、醫療保健四項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比例由10.9%增長到31.1%,恩格爾係數由65.2%下降到41.4%,生活質量得到大幅提高。
——各項社會事業明顯進步。扶貧開發有力地促進了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90年的26.45‰下降到2012年的10.99‰,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控制。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迅速,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全面建立,進一步改善了農村衛生基礎條件,醫療保健水平顯著提升。全面建立了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