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寧夏府志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張金城等
- 首版時間:清乾隆45年(公元1780年)
《寧夏府志》是清代張金城主編的地方志,刻印於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全書共22卷,在寧夏地方志的纂修歷史上,《府志》占據重要地位,可以說是寧夏古代獨一...
將至寧夏望見賀蘭山作品注釋 編輯 ①這首詩選自《宣德寧夏志》。②帝關:宮門。《嘉靖寧夏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乾隆銀川小志》作“帝闕”。...
《嘉靖寧夏志》在“寧夏總鎮”中記載鎮河堡隸屬中屯衛,中屯衛隸屬陝西都司;《寧夏府志》在“堡寨”中記述:鎮河堡在城東20里,明設操守。清雍正二年(1724年...
①這首詩選自《乾隆寧夏府志》(《朔方道志》亦收錄此詩)。奉和,謂做詩詞與別人相唱和。這是李嶠在張仁亶赴朔方任朔方軍總管時寫的一首送別詩。望春宮,唐宮...
西夏時期設定17個監軍司,守衛全國安全。其中北地中軍司地理位置經專家考證,即省嵬城西夏遺址。負責保衛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北部安全,前期為防禦契丹,後期主要...
最早見有賀蘭石及其刻硯記載的,可能要推《寧夏府志》了。在其“地理山川”一節里有這樣的描敘:“筆架山在賀蘭山小滾鐘口,三峰矗立,宛如筆架,下出紫石可為硯,...
今人朱其超氏結合《明實錄》、《北游錄》、《乾隆寧夏府志》、《三命通會》、《張文忠公(張居正)全集》等資料,較為翔實的考證了相關史實,作《司徒公留青錄》...
清和門舊址(明) 清和門舊址位於今銀川市解放東街與清和街交匯處,為銀川古城東城門,俗稱“東門”,城門上建有清和樓,據《乾隆寧夏府志》載,始築於西夏時期,...
①這首詩選自《弘治寧夏新志》(《嘉靖寧夏新志》《萬曆朔方新志》《乾隆寧夏府志》均收錄此詩)。夏城,即今寧夏銀川市老城。宋為西夏國都城,明為九邊重鎮寧夏鎮...
最早見有賀蘭石及其刻硯記載的,可能要推《寧夏府志》了。在其“地理山川”一節里有這樣的描敘:“筆架山在賀蘭山小滾鐘口,三峰矗立,宛如筆架,下出紫石可為硯,...
《塞上三首》是明代詩人劉尚朴所作的七言絕句,該詩選自《乾隆寧夏府志》(《道光續修中衛縣誌》亦收錄此詩)。...
在《乾隆寧夏府志》中對明清時期的寧夏地區的書院作了詳細記載。 [1] 朔方書院歷史沿革 編輯 清朝的教育因襲明制。據志書記載,明嘉靖年間,在寧夏鎮城設養正...
因此,海寶塔又有“赫寶塔”之名,清代《乾隆寧夏府志》又記:“海寶塔……蓋漢、晉間物矣。” 海寶塔曾因地震被多次毀壞,多次重修。現在十一層的海寶塔就是乾隆...
據《乾隆寧夏府志》記載,清代吳忠堡在靈州城南四十里,是靈州城所屬36個堡寨之一。民國時期更名為吳忠鎮,仍屬靈武縣管轄。據《清末民國吳忠堡略圖》記載,吳忠...
這首詩選自《朔方道志》(《乾隆寧夏府志》亦收錄此詩)。此詩似是唱和李昌符的《邊行書事》詩。朔方,此指唐方鎮名,又稱靈鹽、靈武、靈州。公元713年(唐...
①這二首詩選自《乾隆寧夏府志》。②桃花水:《宋史·河渠志一》:“黃河隨時漲落,故舉物候為水勢之名……二月三月,桃華(花)始開,冰泮雨積,川流猥集,波瀾盛...
⑥話舊遊:《萬曆朔方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乾隆銀川小志》作“說舊遊“。 ⑦紫塞:指長城。罨畫:雜色的彩畫。 ⑧可堪:猶言那堪。暮雲稠:傍晚的雲氣...
因此,海寶塔又有“赫寶塔”之名,清代《乾隆寧夏府志》又記:“海寶塔……蓋漢、晉間物矣。”銀川海寶塔風雨經歷 編輯 海寶塔曾因地震被多次毀壞,多次重修。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