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府志

寧夏府志

《寧夏府志》是清代張金城主編的地方志,刻印於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

全書共22卷,在寧夏地方志的纂修歷史上,《府志》占據重要地位,可以說是寧夏古代獨一無二的巨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寧夏府志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張金城等
  • 首版時間:清乾隆45年(公元1780年)
簡介,編纂背景,編纂特點,資料豐富,封建意識強烈,

簡介

《寧夏府志》刻印於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全書共22卷,分別記述了政治,地理,文化,人物,經濟,歷史等多方面的內容,雖大多只是平實的記敘,但讀來卻精彩紛呈。其中尤以記述皇帝詔書、碑文等事的《卷一·恩綸紀》,記述地理環境和經濟的《卷二、三、四·地理》、《卷七·田賦》、《卷八·源流》,以及記述著名人物的卷十三~十五等最有文獻參考價值。
主修人張金城是直隸渤海(今河北河間縣)人,任寧夏知府。

編纂背景

明代以前寧夏沒有本地專志。明代277年間,寧夏先後刻印過4種方誌:宣德《寧夏志》2卷、弘治和嘉靖兩種《寧夏新志》各8卷,以及萬曆《朔方新志》5卷(明代寧夏鎮下屬各軍事衛所均未修志)。其中最後的一部《朔方新志》修成於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刻印於公元1617年),下距《府志》已經166年了。嚴格地說,在這166年間寧夏並未纂修過一部府一級的方誌。此後寧夏雖有《朔方廣武志》2卷和《中衛縣誌》10卷,先後於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和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刻印成書,但它們都不是縣級以上的方誌。
清代記述寧夏府全境的志書,《府志》之外僅有《銀川小志》一種。這是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寧夏知府趙本植的家塾教師汪繹辰摘抄寧夏舊志而成,不分卷,約6萬字。但這書畢竟只是作者一人在一年之中“旅邸無聊,憂傷感喟中粗成”,距離方誌要求甚遠。書中除作者自序外。沒有序跋,更未刻印,此後200多年間一直被束之高閣。直至近年寧夏圖書館依據南京圖書館所藏的此書稿本油印多部,才逐漸流傳。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秋,任寧夏知府已兩年的張金城再次組織纂修府志。本籍進士楊浣雨、舉人楊夢龍、王宋雲、教諭張映梓、主簿王三傑、廩生王永祜等負責編纂。
“閱歲始得脫稿。捐資立局,又八月告成。”張金城的序寫於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孟秋,即是《府志》刻印成書之時。全書22卷,外加卷首1卷,共23卷(恰是前述明代寧夏4種方誌卷數的總和),約50萬字。

編纂特點

資料豐富

“紀載則以本朝為重”,這是《府志》的一個重要特點和長處。書中所收錄的大量當時的現實資料,為讀者勾劃出所謂乾隆盛世時寧夏社會的輪廓,其中有關各種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狀況的記載,特別值得重視。
章學誠說過:“方誌乃一方之全史”。《府志》正是如此,特別是書中的人物、藝文和地理三項,包含大量本地社會的和自然的科學資料。地方志收錄有關文獻,可以同本地史志互相資證,歷來為方誌學家所重視。《府志》設“藝文”4卷(卷18至卷21),收錄文章90篇、詩256首,總篇幅相當於全書的1/3。其中清代詩文超過一半。
《府志》關於寧夏漢民的四時節令和冠婚喪祭等風俗習饋的記載十分詳細,另一方面,《府志》也語重心長地指出了當時寧夏習俗中的弊端。

封建意識強烈

《府志》從文字內容到書版形式處處表現出對清朝皇帝的頂禮膜拜。並且,《府志》鄙視勞動人民,歧視少數民族,仇視農民起義。如說“農民氣習大概愚魯居多”,在少數民族的名稱上加犬字偏旁等。其還集中宣揚儒家理學教條,突出地宣揚忠孝節義等禁錮民眾身心、維護皇權統治的封建倫理道德,甚至表揚吮瘡、嘗矢、割股、毀容以及殉葬等行為,並收錄了395名婦女的節孝貞烈事跡,其中清代的占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