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府中學堂

1904年,清政府舉辦最後一次進士科舉考試,那個“盡習制藝,惟取功名”的時代終於壽終正寢。

1906(光緒三十二年),寧夏知府趙維熙遵照清政府朝廷旨意及《中學堂章程》,將試院做了調整,改為“寧夏府中學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府中學堂
  • 調整時間:1906(光緒三十二年),
  • 調整人趙維熙
  • 宗旨:興辦新學,以育人才
歷史背景,師資力量,

歷史背景

寧夏府中學堂草創之初,校址利用的是舊式試院,即位於知府衙門東面的文廟,已有500多年歷史。
寧夏府中學堂第一期招收學生40人,分甲乙兩個班,編班模式類似於現代的分層次教學,並根據清政府的辦學方針及1904年頒布的《中學堂章程》設定各門功課。
寧夏府中學堂開辦之初,很少有新教師,基本沒有理化生儀器設備,沒有正規的新式教學制度,學習內容主要也還是讀經、講經。教學以經書為主,作文用文言文寫作。當時學堂已有統一教材,但都是文言文寫成的。不過畢竟是新式學堂,還是開設了一些新課程,如:格致、歷史、輿地、英文、博物、鉤股、樂歌、圖畫等,展示了講科學、求真知的現代教育的魅力。
學校初建,以“興辦新學,以育人才”為宗旨,注重傳播科學與民主思想,注意整肅校紀,教育學生愛國救民,堅持正義,注意開啟學生的心智。
學校初創,教職人員較少,分為監督、監堂、教習等類型。學堂教師實行聘用制。學堂監督每年春節前後為教員頒發聘書,註明職務和薪水。學堂監督由寧夏知府趙維熙兼任,副監督由寧朔縣舉人吳復安擔任。正監堂由原書院的牛西台擔任,副監堂由寧夏縣的馬仲選擔任。最初正副教習(教師)6人。正教習是吳復安(兼),副教習是許景魯、黃光篔等人。

師資力量

府中學堂的教師多是社會知名人士。比如吳復安老師和黃光篔老師。寧夏道台趙維熙。他常常來往於寧夏府中學堂,關心學堂的建設與發展。
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後,民國很快演變為軍閥統治。寧夏府中學堂因此而停辦。寧夏府中學堂存在雖然很短,但它的意義十分重大:首先,它誕生於維新時期,對當時落後的寧夏地區,在傳播新思想、近代科學,在培養新型文化人才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其次,學堂興辦於辛亥革命前夕,使得寧夏地區“驅除韃虜,復我中華”的資產階級革命救國的局面有了新的發展。第三,作為當地最早的新式學堂,為民智壅塞的寧夏,篤力開啟了智慧,薪火相傳了文明。
寧夏府中學堂的創辦,是清政府在寧夏地區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實踐,不啻開啟了寧夏地區新式教育的先河。從此,在寧夏府中學堂這樣的新式學校的昭引下,寧夏告別了舊時教育,步入了現代教育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