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政史系成立。
1979年,改為政治系。
1993年,改為政法系。
1997年,與原寧夏教育學院政史系合併。
2001年12月,寧夏大學政法學院成立。
2020年5月29日,原政法學院更名為法學院。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2個校級研究所,4個院級研究所。
校級研究所:民族倫理文化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院級研究所:哲學研究所、法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
科研成果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教學科研骨幹先後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及校級社科基金課題110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2項,獲國家社會科學項目基金近800萬元。發表論文1000餘篇,有70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
學術交流
學院先後承辦了2016年中國民族學學會高層論壇暨常務理事會、第十四屆全國民族理論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第十屆全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學研討會等國家級會議。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3個系,開設4個本科專業,開設2個輔修學士學位。
系:思想政治教育與哲學系、法律系、行政管理與社會學系
本科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法學、行政管理、社會學
輔修學士學位:法學、行政管理
學科建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2個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3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8個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3個專業學位點。民族學、哲學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區級重點學科,倫理學、民商法學為寧夏大學重點學科。
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民族學、民族地區公共管理
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哲學、法學、民族學
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外國哲學、倫理學、宗教學、法學理論、民商法學、訴訟法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專業學位點:公共管理、法律、社會工作
師資力量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職工86人,其中專任教師73人,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69%,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含在讀)占專任教師的49%,中青年教師中,具有海外攻讀學位經歷和國外訪學經歷的教師超過10%。學院現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40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李偉)、自治區“塞上英才”(李偉)、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羅強強)、國務院特殊津貼(李偉)、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李偉)、自治區級教學名師(孫振玉)、“國內引才312人才”(任軍)、自治區“四個一批”人才(任軍)各1人;自治區“313”人才2人(李偉等)。
教授
副教授
講師
教學建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先後獲得國家級、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24項,校級項目98項;有專業實驗室4個。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寧夏高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探析、教學網路互動系統設計及實現、寧夏高校大學生智慧財產權意識現狀的調查及分析、寧夏伊斯蘭文化旅遊整體性發展的調查及研究
寧夏回族自治區區級大學生創新實驗計畫項目:海原縣“雙城並立模式”中的公眾選擇
寧夏回族自治區區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民族地區政法類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區級精品課程:國民族理論與實踐、創新思維方法與訓練、中國革命與建設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專業實驗室:法醫物證實驗室、模擬法庭、辦公自動化實驗室、社會工作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
學院組織學生參加“理律杯”全國高校模擬法庭競賽、全國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模擬聯合國比賽、全國大學生稅收辯論賽、禁毒辯論賽、“學憲法講憲法”主題演講比賽及區內校際師範生技能大賽等。在2015年的第12次“理律杯”全國高校模擬法庭辯論賽中取得了前八名的成績。2013年至2017年,學院本科生保送及考取碩士研究生98名,其中93名被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985”“211”高校錄取。自十三五以來,學院累計培養研究生676人(含在讀),其中碩士研究生637人,博士研究生39人。其中,獲得國家獎學金者4人,碩士2人,博士2人;獲得區級優秀學生幹部榮譽2人;獲得區級優秀論文榮譽9人;截止到2019年,共畢業碩士研究生197人,博士研究生5人。學生共立項研究生創新項目9項。
文化傳統
學院設有演講與辯論社,舉辦有學院的傳統學生活動辯論賽。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