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標準地名志

寧夏回族自治區標準地名志

《寧夏回族自治區標準地名志》屬地方志中有關地名的專志,總字數80萬字,上限起自地名出現,下限到2016年底。主體內容選取寧夏行政區域內的各類重要地名,對進一步規範地名管理、服務社會需求、推動文化傳承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回族自治區標準地名志
  • 作者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3年3月
  • 定價:220 元
  • ISBN:9787508767673
內容摘要,意義,

內容摘要

一個地方的地名,很多都有悠久的歷史、深刻的內涵。所以,地名文化是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寧夏,剛完成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共登記地名133704個。為了轉化普查成果,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決定編纂一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標準地名志》,旨在總結、研究、傳承優秀的地名文化。寧夏南北均屬黃河流域,在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全境有近700處古人類文化遺址,其中4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馳名中外的水洞溝遺址,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期遺址,距今三萬多年,在黃河以東10餘公里。黃河之西還有青銅市鴿子山遺址,海原縣有菜園遺址,隆德縣有頁合子遺址.....這些地名,以實物記錄了華夏先民的生活、漁獵、生產場景。“寧夏”一名中的“夏”,追根溯源,也與華夏一名密不可分。公元407年,匈奴人建立大夏政權,據有寧夏全境。1038年,党項族建立西夏政權,定都銀川。這兩個割據政權,都自稱是夏禹“苗裔”,即華夏的直系。元滅西夏,先成立西夏中興等路行省,後幾經更名,於1288年正式成立寧夏府路,是為寧夏得名之始,寓意安寧的西夏。唐代詩人韋蟾有詩曰:“賀蘭山下果園成[城],塞北江南舊有名。”是說寧夏早就號稱“塞北江南”了。

意義

該志書主體內容選取寧夏行政區域內的各類重要地名,如政區地名寫到街道辦事處、鄉鎮及歷史名村,城市道路寫到主幹道及老街(路),公路寫到省道,渠溝寫到支渠、支溝,文物遺址寫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知名度高的旅遊景區、學校、醫院、市場、商場、賓館酒店、場館、廣場園林等。基本地名要素包括標準地名、正確讀音、來歷含義、位置沿革、文化特色等,如實記述寧夏行政區域內的地名現狀及歷史、地名文化,對進一步規範地名管理、服務社會需求、推動文化傳承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