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寧國龍窯制陶技藝
- 主題詞:傳統手工技藝,寧國龍窯制陶技藝,寧國市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商代
- 認證時間:2014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寧國龍窯大器主要以粘土原料製成泥,捶坯、拤把成型,上釉,然後裝入龍窯燒制而成。龍窯,在江南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馮先銘《中國陶瓷》)。從《寧國市方塘龍窯窯址發掘報告》可知,最遲在唐代就已經掌握,寧國龍窯依山而建,長20—60米不等,以似龍斜臥小山坡而得名。龍窯採用自然通風方式,以松枝、雜柴等植物為燃料,窯內火焰多平行窯底流動。寧國燒造大器缸、壇、花缽、瓮和小型陶器盆、缽、壺、罐、壇、爐等產品。
歷史淵源
龍窯,在江南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馮先銘《中國陶瓷》)。龍窯,顧名思義,形狀似龍,最長的近百米,盤附於山區的坡地上。是中國江南地區原始燒制陶器的一種窯爐,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從《寧國市方塘龍窯窯址發掘報告》可知,最遲在唐代就已經掌握其技藝,寧國龍窯依山而建,長20—60米不等,以似龍斜臥小山坡而得名。龍窯採用自然通風方式,以松枝、雜柴等植物為燃料,窯內火焰多平行窯底流動。寧國燒造大器缸、壇、花缽、瓮和小型陶器盆、缽、壺、罐、壇、爐等產品。明清以來,株木店以龍窯燒造陶瓷大器一直未中斷。寧國經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後,遭到滅頂之災,陶瓷業也不例外。直到民國初期,陶產品有仿景德鎮磁鼓、花缸、花缽及小品香爐、痰盂、手爐等。《寧國縣誌》(1936年)曰:“寧邑北株木店,向產紫泥,可制缸、罐、壇、瓦罐等,行銷內河各埠”,產品有“大花缸、有花紋,小花缸,綠色鼓凳,花缽、各種新式,痰盂,手火爐,香爐,缸,壇,罐,茶壺,三星陳設品,禽獸形玩具”。民國寧國縣政府力圖振興制陶業,在縣營民生工廠內設“陶瓷改良部”,銀行貸款20餘萬元,扶持陶瓷生產。終因銷售不暢,至解放前夕,制陶業而衰敗。解放後,株木店“大貨窯”(燒造大器)、“小貨窯”陶業工人合併成立兩個合作社,1958年合併轉為國營寧國縣陶瓷廠。主要生產日用陶、紫砂工藝陶和園林建築陶三大系列品種,銷往省內外各地。生產日用陶中的節煤爐,獲全省民用煤爐評比第一名,安徽省輕工業優秀產品一等獎及國家農牧漁業部優秀產品二等獎。選送6隻大型紫砂花盆陳列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一些樣品被北京故宮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和浙江美術學院相繼收藏。1981年寧國陶瓷產品在廣交會上參展,有1046件產品被外商選中,出口到美國、西歐、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1998年美籍華人李先生主動上門訂購寧國陶瓷大缸和大盆(一個貨櫃),古樸的港口陶瓷大器成了外商眼中的“寶貝疙瘩”。株木店陶瓷工業隨著社會發展、時代變遷幾度興衰。90年代後期,因國營企業體制改革、陶瓷產品市場疲軟等因素,陶瓷業一度走向冷寂和衰落。近幾年來,隨著寧國經濟的發展,有著較強生命力的株木店陶業,在工業重鎮港口形成老一定規模。同時帶動株木店、涼亭、灰山一帶的陶瓷業發展,港口鎮陶瓷廠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一座座“龍窯”熱鬧非凡,一棟棟廠房鱗次櫛比,一車車貨櫃絡繹不絕。2012年陶瓷產業創收2億多元。古老的陶瓷業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為發展歷史名窯創出一條新路,開拓出一片新天地,並以全方位的手段將寧國大器傳統燒造工藝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基本內容
龍窯採用自然通風方式,以松枝、雜柴等植物為燃料,窯內火焰多平行窯底流動。現中國長江以南和東南亞部分地區尚保留少數龍窯。其最大優點是升溫快,降溫也快;可以快燒,也可以維持燒造青瓷的還原焰,故有“龍窯是青瓷搖籃”之說。影青、黑釉瓷大都是在龍窯里燒成的。
皖東南多丘陵山地,境內富含陶土,又有大量的植物燃料,故歷史上盛產陶器。西漢時期,寧國陶匠就普遍使用龍窯。寧國境內有古龍窯遺址七十餘座,許多生產線直接就建在古龍窯遺址上。目前,正在生產的龍窯有十幾條,分布在港口和汪溪地區,產品多是園林陶,也有個別日用陶。生產規模大一點的有株木店陶瓷廠、恆豐陶瓷廠、唐漢金山制陶有限公司、金牛山陶業有限公司、七里沖陶瓷廠等。每家職工四五十人,年產值多在二三百萬元。
基本特徵
龍窯生產,過去全部是手工,採料,選料,砸碎,陳腐,精揉泥料,拉片,捶片,盤條,上肩,垰把,整形數次才能成型;再經陰乾,施釉,成為半成品;完全晾乾通透後,裝窯。過去,燒窯出窯時,都要舉行某種祭祀儀式。如今已不見這樣的場面,但燒窯工自有其特殊心理,尤其是看火師傅,責任重大,龐大的龍窯和高溫火焰,對窯工構成敬畏。
裝窯,燒窯,出窯,一般用四天時間,即四天一個窯次。其中燒窯滅火後,窯會自然歇息一天,也就是陶器在窯內自然冷卻的過程。出窯和裝窯是連續的,出窯後,就著窯溫,將已晾好上了釉的坯搬進窯。
裝窯的節奏緊張,大件的缸在地上飛速旋轉著被推進窯內,小件的一手提一個,工人們幹得風風火火,井然有序。擺放器物也是有技巧的,疏密得當,大件套小件,正放反放側放,一切既為了有效合理地利用空間,更是為了讓火焰流動均勻通暢。大件的有一米六高的大缸,小件的有盆、壇、瓶及其他花件。整個裝窯過程一氣呵成,兩個窯膛里同時裝,有人負責運送坯,有人負責往裡搬,還有一人在窯里擺放。龍頭龍尾部分另要放幾件廢缸,為堵塞火焰,讓內里溫度更高,充分氧化。裝滿一窯要三個多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