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動物腫瘤模型與腫瘤組織標本EPR效應關係的研究》是依託河北大學,由申文增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驗動物腫瘤模型與腫瘤組織標本EPR效應關係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申文增
- 依託單位:河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高分子納米膠束負載抗腫瘤藥物體系能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通過腫瘤組織的EPR效應,能增加藥物的靶向性。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臨床實驗和動物實驗結果存在著明顯差異,這是因為目前納米載藥系統評價所廣泛採用的實驗動物腫瘤模型與人類腫瘤有顯著的差異,造成許多重要的基礎研究結果在臨床腫瘤學研究中是無法複製的。本項研究採用與人類在體腫瘤非常近似的人腎臟腫瘤標本為實驗對象,製備不同尺寸、不同形狀、靶向、非靶向等高分子納米膠束載體,分別進行動物實驗和腫瘤組織標本實驗,採用CT碘基圖測量出腎癌組織內高分子納米膠束載體的富集量。通過電鏡觀察,獲得動物腫瘤組織、人腎臟腫瘤組織標本血管形態學數據,對比分析實驗結果,確定不同尺寸、形態等高分子納米膠束載體的動物腫瘤模型與腫瘤標本實驗結果之間的量化關係,為高分子納米膠束抗腫瘤藥物載體的臨床套用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腫瘤的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是納米藥物靶向運輸的最主要理論依據之一。納米藥物經腫瘤不健全的血管壁選擇性的滲透到腫瘤組織,並長時間滯留,增加抗癌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量,以提高治效果。迄今為止,至少有9種納米藥物已經被套用到臨床上。大量的基礎研究表明,納米藥物在實驗動物腫瘤模型上具有良好的富集性及理想的治療效果,但絕大多數研究成果並未在臨床套用,已經用於臨床的治療效果也不甚明顯。究其原因,可能是實驗動物腫瘤模型與人實體瘤存在著巨大差異有關。人體實體瘤是否存在EPR效應?其與實驗動物腫瘤模型關係如何?是相關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基於此,我們首先致力於製備具有良好CT成像的納米粒子,並通過CT能譜掃描技術驗證人實體瘤標本的EPR效應。該體系具有極高的穩定性,即使在複雜的體內環境中也很難解體或聚集,能夠真實的反映納米粒子在腫瘤的富集情況。隨後,我們構建了實驗動物腫瘤模型和人離體腎癌標本模型,並利用離體灌注的方法模擬血液循環,研究實驗動物腫瘤模型和人實體瘤EPR效應之間的關係。研究表明,人體腎癌同樣存在EPR效應。當然,相對於動物模型,人體實體瘤的EPR效應顯得更為複雜,個體差異更為明顯。值得注意的是,男性EPR效應比女性更為明顯,腫瘤體積大的EPR效應比小的更突出。人體各組織器官腫瘤繁多且難以獲得,其他類型的人體實體瘤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我們構建的人離體腫瘤灌注模型,有效的避免了血液循環中免疫清除等因素的影響,為研究人體EPR效應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納米藥物的設計和改進提供更多可靠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