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八號”衛星是我國首顆專門用於航天育種研究的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2006年9月9日下午3 時,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 將實踐八號育種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實踐八號是一顆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 星上裝載糧、棉、蔬菜、林果、花卉等9 大類2000 余份約215 公斤農作物種子材料, 用於進行空間環境下的誘變飛行試驗。衛星還裝載了多項空間環境探測裝置, 用於探測空間環境輻射、微重力和地磁場等環境要素, 開展空間環境要素誘變育種的對比研究。
9月24日在軌運行15天后,在四川遂寧回收,回收艙保持完好,留軌艙進行3天留軌試驗。衛星共運行355小時,航程900多萬千米,圈滿完成了誘變育種試驗和機理研究等空間運行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踐八號衛星
- 外文名:Shijian-8 breeding satellite
- 國家:中國
- 類別: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
- 運用:航天育種研究
- 發射時間:2006年9月9日
- 回收時間:2006年9月24日
簡介,發射與回收,肩負任務,實踐八號的特點,航天育種工程,
簡介
“實踐八號”衛星是我國首顆專門用於航天育種研究的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於2006年9月9日發射成功。實踐八號育種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五院) 抓總研製。衛星由返回艙和儀器艙組成, 返回艙由回收艙和制動艙組成, 儀器艙由服務艙和密封艙組成。衛星總長5144 毫米, 最大直徑2200毫米。育種衛星除有效載荷分系統外, 還包括結構、控制(含姿控、軌控)、跟蹤、遙測、遙控、天線、程控、電源、總體電路、熱控、返回等11 個分系統。
實踐八號育種衛星把糧、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類2000餘份約215千克農作物種子和菌種帶到200-400千米的太空,進行空間環晚下的誘變飛行試驗,共包括了152個物種,其中植物133種、微生物16種、動物3種。主要任務用於航天育種試驗和研究,進而探索出空間育種方面的規律,即利用空間宇宙射線、交變磁場、微重力等特殊的太空環境因素對種子和微生物的影響,使農作物種子產生在地面環境中得不到的變異,最終篩選出有著優異變異性能的農作物新品種。
星上還裝載了用於探測空間環境輻射、微重力和地球磁場等空間環境要素的多項裝置,開展空間環境要素誘變育種的對比研究,獲得的數據還將用於探索地面裝置模擬空間環境因素的途徑,研究各種空間環境因素的生物效應與作用機理。
發射與回收
2006年9月9日,被譽為“金牌火箭”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地將我國第一顆育種衛星——實踐八號育種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自1987年開展航天育種研究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利用衛星開展航天育種工程的試驗與研究。
長二丙火箭和實踐八號育種衛星分別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一院和五院研製。火箭和衛星的各項技術狀態都日趨成熟。由於準備充分,發射日期還提前了一天。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對衛星進行跟蹤、測控和軌道控制,並按計畫實施回收。
當天15時,隨著“點火”指令的下達,長二丙火箭騰空而起,托舉著實踐八號衛星飛向湛藍的天空。由於當天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天空格外晴朗,能見度很高,火箭在空中的一、二級分離也清晰可見。9分49秒後,星箭順利分離。根據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實時傳來的測控數據,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衛星運行軌道為傾角63°,近地點180千米、遠地點460千米。至此,長二丙火箭已連續28次成功發射,續寫了輝煌。同時,這也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23顆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
9月24日在軌運行15天后,在四川遂寧回收,回收艙保持完好,留軌艙進行3天留軌試驗。留軌艙用於開展多項微重力試驗——空間密閉生態系統中高等植物生長發育的研究,它有助於科學家了解空間環境對高等植物生殖生長的影響,從而為將來如何建立空間生命支持系統或建設“太空農場”提供幫助。衛星共運行355小時,航程900多萬千米,圈滿完成了誘變育種試驗和機理研究等空間運行任務。
肩負任務
實踐八號育種衛星裝載了糧、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類2000餘份約215公斤種子和菌種,涉及152個物種,其中植物133種、動物3種、微生物16種。它們乘坐衛星在太空“旅行”15天,於24日重返大地。
我國開展航天育種以來,多次利用返回式衛星進行空間搭載試驗,通過利用空間環境資源,把航天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結合起來,取得顯著進展。尤其在水稻、小麥、棉花、番茄、青椒和芝麻等農作物上誘變培育出一系列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品種、新品系和新種質。
我國開展航天育種以來,多次利用返回式衛星進行空間搭載試驗,通過利用空間環境資源,把航天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結合起來,取得顯著進展。尤其在水稻、小麥、棉花、番茄、青椒和芝麻等農作物上誘變培育出一系列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品種、新品系和新種質。
育種衛星回收後,農業部將組織農業科研單位進行育種篩選,經過3年到5年的培育,有望培育出高產、優質、高效的優異新品種,為提升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除實施空間育種任務外,實踐八號衛星上還搭載了中科院的9項空間微重力科學實驗項目、1項控制推進劑剩餘量測量項目、1項銣鐘搭載項目和1項暗物質探測項目等。
除實施空間育種任務外,實踐八號衛星上還搭載了中科院的9項空間微重力科學實驗項目、1項控制推進劑剩餘量測量項目、1項銣鐘搭載項目和1項暗物質探測項目等。
實踐八號的特點
實踐八號育種衛星針對有效載荷是有生命的種子,在衛星設計、研製時重點考慮到溫度和防水等方面。在衛星上升段、太空運行段及返回再入段,衛星艙內溫度可控制在15-26攝氏度。實踐八號育種衛星還通過力學環境條件試驗進行艙內結構布局設計,用特殊支架固定2000多份種子樣品。防水設計方面則採用一種透氣不透水材料,保證衛星返回地面時即使落入水中,種子短時間內也不會被水浸泡而受損。
據現任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唐伯超介紹,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返回式衛星,其技術水平世界領先。包括實踐八號育種衛星在內的我國新一代返回式衛星,實現了七大技術飛躍:一是姿態控制精度的提高,使衛星姿態更穩;二是採用對流換熱技術,使衛星內部溫度控制誤差僅為±0.2攝氏度;三是採用了與神舟飛船一樣的測控系統,天地通信更可靠順暢;四是程式控制更先進,能夠讓衛星在太空中準確順暢地進行各種動作;五是裝載能力由過去的3噸左右提升到近4噸;六是採用鋰電池作為主電源,持續供電的飛行能力由15天增至近1個月;七是軌道控制和返回指令更精確,回收落點誤差大大縮小。我國在裝載能力和持續飛行能力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其他多項指標已經處於領先水平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在論證研製的新一代返回式衛星,將在裝載能力和持續飛行能力上取得更大突破。
航天育種工程
此次衛星發射是航天育種工程項目中的一部分。該項目由育種衛星的研製、發射、回收、種子地面培育、機理研究與模擬試驗等部分構成, 主要任務是以我國成熟的航天技術為基礎, 生產符合育種工作需要的專用返回式衛星一顆、運載火箭一枚; 以糧食和經濟作物為重點, 選擇9 類180 組種子材料進行空間育種試驗; 利用空間環境探測裝置及地面模擬試驗設施研究各種空間環境因素的生物效應與作用機理, 提高航天育種效率, 加強技術儲備。
在該項目中, 農業部作為用戶單位負責空間誘變生物遺傳機理研究和種子的篩選、裝載、地面育種試驗等地面育種工程部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負責衛星、火箭的研製與生產等星箭工程部分以及空間環境機理研究; 總裝備部負責衛星的發射、測控和回收部分。育種衛星的研製、發射、測控及回收等納入國防科工委管理的民用科研試驗衛星經費渠道。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三個國家之一。1987 年以來先後利用返回式衛星進行了多次空間搭載試驗,誘變育成一批高產、優質、多抗的作物新品種、新品系及新種質。實踐證明, 航天育種可獲得地面誘變育種中難以得到的效果, 並已成為將高新技術套用於作物品種改良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實施航天育種工程,可望獲得突破性的農作物新品種和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航天育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