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知(儒學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漢王充認為人的知識是後天得來的,否認有天賦的先驗的知識,這便是他所強調的“實知”。他說:“如無聞見,則無所狀。”“須任耳目以定情實。”(《論衡·實知篇》)首先要有人的感官與客觀對象相接觸,獲得耳聞目見的感性認識,這是認識的初步。王充又說:“凡聖人見禍福也,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實知篇》)這是據感性得來的認識進行推理,即類推,使認識進入深的層次。他又說:“推類以見方來。”(同上)推類是由已知獲得未知,科學預見是由科學的類推而得來。王充已注意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二者不可偏廢,他主張“不徒耳目,必開心意”(《論衡·薄葬篇》),並據此批評墨子的經驗論。他說:“墨議不以心而原物,苟信聞見,則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薄葬篇》)以心而原物,即發揮理性認識的作用,才不為假象所迷惑。他又說:“聖人據象兆,原物類,意而得之。”(《論衡·知實篇》)即要依據感性認識進行歸納和演繹等推理,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和進行科學的預見。王充認為認識是由聞見和學習而得,反對神而先知即生而知之者。他說:“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論衡·實知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知
  • 定義:東漢王充認為人的知識是後天得來的,否認有天賦的先驗的知識,這便是他所強調的“實知”
  • 出處:《論衡·實知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