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隴蹄蓋蕨

察隴蹄蓋蕨

察隴蹄蓋蕨根狀莖斜升,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中央栗褐色,邊緣褐色,披針形;葉簇生。植物模式標本采自獨龍江流域(察隴和察洛分水嶺)。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察隴蹄蓋蕨
  • 拉丁學名:Athyrium tarulakaense Ching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Pteridophyta
  • 亞門:真蕨亞門 Filicophytina
  • :薄囊蕨綱 Leptosporangiopsida
  • :水龍骨目 Polypodiales
  • :蹄蓋蕨科 Athyriaceae
  • :蹄蓋蕨屬 Athyrium
  • 分布區域:特產於中國雲南
  • 組中文名:蹄蓋蕨組
  • 組拉丁名:Athyrium Sect. Athyrium
形態特徵,葉子形態,孢子形態,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命名信息,

形態特徵

葉子形態

能育葉長60-70厘米;葉柄長20-25厘米,基部直徑5-6.5毫米,黑褐色,向上褐禾稈色,少有小鱗片;葉片闊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0-50厘米,寬9-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突變狹,二回深羽裂;羽片20-22對,近對生或互生,平展或斜展,無柄,下部3-4對逐漸縮小,基部一對往往成角形的耳片狀,長1-2厘米,中部羽片披針形,長7-8厘米,寬約1.5厘米,漸尖頭,基部截形,兩側深羽裂幾達羽軸;小羽片(裂片)15-18對,基部的近對生,向上的互生,平展,狹長圓形,6-8毫米,寬約3毫米,圓頭並有淺圓齒,兩側淺圓裂,裂片先端有不明顯的鋸齒。葉脈上面可見,下面明顯,在小羽片(裂片)上為羽狀,側脈4-5對,單一。葉乾後堅紙質,褐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褐禾稈色,疏被褐色小鱗片和棘頭狀短腺毛。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長圓形,少有彎鉤形或馬蹄形,生於側脈上側小脈,每小羽片(裂片)2-5對;囊群蓋同形,淺褐色,膜質,邊緣齧蝕狀,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有顆粒狀紋飾。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在海拔2800-3400米的冷杉林緣或林下岩石縫。

分布範圍

主要產自中國雲南西北部(貢山)。

命名信息

命名來源:(西北植物學報)[Acta Bot. Bor.-Occ. Sinica 6(1): 12. 1986]
中國植物志:3(2):16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