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看英法兩國交涉事宜疏

《察看英法兩國交涉事宜疏》是薛福成所著作品,出自於《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察看英法兩國交涉事宜疏
  • 作者:薛福成
  • 作品出處: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奏為微臣分駐英、法數月,察看交涉事宜,謹陳梗概,恭折仰祈聖鑒事。竊臣在法國、英國、比國呈遞國書,已將各國互敦和好之意,陸續據實奏報在案。惟聞義國羅馬都城,一交夏令,瘴氣甚重,該國王及其外部大臣等皆避暑在外,必俟八九月後回都辦事。臣是以暫緩馳赴羅馬,稍以其暇詳閱接管案卷,聯絡議院官紳。謹將見聞所及,為聖主縷陳之。
竊惟數十年來,西洋諸國,惟英、法與我中國素多齟齬,一二強邦,迭起乘之,事變愈棘。從前英使如威妥瑪、巴夏禮等,法使如巴德諾脫等,尤窺知中國情事,狃於積習,動輒要挾,勾吉他國,協以謀我。與之以利而不知感,商之以情而不即應,繩之以約而不盡遵,其所由來,非一日矣。臣嘗觀光緒三四年間舊牘,前使臣初到之時,枝節不少,口舌滋繁。有明系中國自主之權,而妄思侵礙者;有明系彼國訂行之款,而不即照辦者。蓋彼之商人,惟利是視,不顧大體;而公使領事,向恃中國無駐洋使臣與彼外部辯論,往往逞其一面之辭,要求迫脅,惟所欲為。今則事勢既異於前,威、巴諸使,或退或死,狡謀斯戢,積案稍清。臣嘗與英、法官紳往來酬酢,察其言論,多有聯絡中國之意,不復如昔日之一意輕藐。推原其故,厥有數端:一則越南一役,法人慾索賠償,竟不可得,至今法人議論,鹹咎斐禮之開釁,恨其得不償失,各國始知中國之不受恫喝也;一則十餘年中,冠蓋聯翩,出駐各國,漸能諳其風俗,審其利弊,情意既浹,邦交益固也;一則中國於海防、海軍諸要政,逐漸整頓,風聲所播,收效無形,且近年出洋學生試於書院,常列高等,彼亦知華人之才力,不後西人也。凡此數端,皆系聖明措注因時,及內外大臣盡力經營之效。臣愚以為乘此振興之際,遇有交涉事件,可以相機度勢,默轉潛移,稍裨大局。大抵外交之道,與內治息息相通。如商稅受損,則財用不足矣;教民橫恣,則吏治不飭矣;海外之華民保護不及,則國勢不張矣;內地之土貨行銷不遠,則民生不厚矣。此在任使事者設法維持,隨宜籌措,雖舊約驟難更改,而情勢或可變通。臣擬於茲數者,審度情形,俟有機會,大則奏請諭旨遵辦,小則函咨總理衙門裁酌。總期捷聲息而通隔閡,收權利而銷外侮,仰副朝廷委任之意。抑臣又聞外洋各國使臣,互相駐紮,皆以得見君主為榮,君主亦必接見以示優異。皇上親政以來,各使以未覲天顏,疑有薄待之意,不無私議,屢見英法新聞紙中,將來恐不免合力固請,似亦當籌所以應之也。所有察看交涉事宜,理合恭折密陳,伏乞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清同治四年,入兩江總督曾國藩幕。光緒元年,上疏力陳海防大計,始知名於世。同年入直隸總督李鴻章幕,襄助辦理外交事宜。五年,撰寫洋務思想代表作《籌洋芻議》。十年,授浙江寧紹台道,參與浙東抗法鬥爭。十五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致力於設立領事,保護華僑。與英國交涉中緬南段劃界事宜。屢遷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年四月任滿回國,旋病逝。清廷下旨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編者簡介馬忠文,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政治史研究。撰有《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張蔭桓、翁同龢與戊戌年康有為進用之關係 》等論文。任 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情報系,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參與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曾協助許恪儒先生整理《許寶蘅日記》(中華書局,201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