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城東即事

《寒食城東即事》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唐代繁榮時期青少年男女遊春的習俗盛況,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閒適氣息,同時流露出作者“及時行樂”的思想。全詩描繪了早春的美麗景象畫面清新靈動,氣氛熱烈,充分體現了王維作品“詩中有畫”的特色。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寒食城東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寒食:即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2. 一道:一條。穿:穿過。
  3. 演漾:蕩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4. 凡:總共,一共。
  5.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遊戲。蹴,踢。踘,皮製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6.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遊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太平御覽》卷三〇引《古今藝術圖》云:“寒食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7. 分日:安排好日期,計畫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8. 清明:節氣名。在夏曆三月初,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春分之後穀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淮南子·天文》:“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後固定為夏曆三月三日。

白話譯文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蕩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裡。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盪起的鞦韆爭相飛出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遊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其具體創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蕩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於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裡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裡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鞦韆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局限於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遊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鬥雞、蹴鞠、打鞦韆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鞦韆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遊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於遊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後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遊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遊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閒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名家點評

宋代劉辰翁:“自是活動(首二句下)。顧云:無緊慢說出(‘溪上人家’句下)。”(《王孟詩評》)
明代鐘惺:“此便是絕妙《帝京篇》、《長安古意》,豈得以其少而棄之!”“‘穿’字說出深曲(‘清溪一道’句下)。”(鐘惺、譚元春《唐詩歸》)
明代周啟琦:“香艷簡致。”(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清代趙殿成:“歐陽永叔作《浣溪沙》詞,有云:‘綠楊樓外出鞦韆’,晁無咎深美之,以為‘出’字後人道不到。讀右丞‘競出垂楊’之句,則歐公又落第二義矣。”(《王右丞集箋注》)

作者簡介

王維(?~761),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