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金蓮

寒金蓮

寒金蓮學名金蓮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毛茛科金蓮花屬的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株全體無毛,鬚根長達7厘米,莖高30-70厘米,不分枝,疏生(2-)3-4葉,基生葉1-4個,花單獨頂生或2-3朵組成稀疏的聚傘花序,金黃色,乾時不變綠色,種子近倒卵球形,長約1.5毫米,黑色,光滑,具4-5稜角,6-7月開花,8-9月結果。金蓮花主要分布於我國山西、河南北部、河北、內蒙古東部、遼寧和吉林的西部,多見於海拔1000米~2200米的山地草坡或疏林下、山頂草甸中,偶見於海拔800米的溝谷溪邊,性耐寒,喜涼濕,好肥厚土壤。金蓮花花色金黃,植株秀麗、葉形奇特,既適宜點綴花壇、花鏡等園林綠化,亦可作盆花栽培,同時也是切花的好材料;花入藥,治慢性扁桃體炎,與菊花和甘草合用,可治急性中耳炎、急性結膜炎等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蓮花
  • 拉丁學名:Trollius chinensis Bunge
  • 別稱:寒金蓮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毛茛目 Ranales
  •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 亞科:金蓮花亞科 Subfam. Helleboroideae
  • :金蓮花族 Trib. Trollieae
  • :金蓮花屬 Trollius
  • :金蓮花
  • 分布區域:山西、河南北部、河北、內蒙古東部、遼寧和吉林的西部
  • :金蓮花組 Sect. Trollius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繁殖技術,栽培方法,

形態特徵

植株全體無毛。鬚根長達7厘米。高30-70厘米,不分枝,疏生(2-)3-4葉。基生葉1-4個,長16-36厘米,有長柄;葉片五角形,長3.8-6.8厘米,寬6.8-12.5厘米,基部心形,三全裂,全裂片分開,中央全裂片菱形,頂端急尖,三裂達中部或稍超過中部,邊緣密生稍不相等的三角形銳鋸齒,側全裂片斜扇形,二深裂近基部,上面深裂片與中全裂片相似,下面深裂片較小,斜菱形;葉柄長12-30厘米,基部具狹鞘。莖生葉似基生葉,下部的具長柄,上部的較小,具短柄或無柄。花單獨頂生或2-3朵組成稀疏的聚傘花序,直徑3.8-5.5厘米,通常在4.5厘米左右;花梗長5-9厘米;苞片三裂;萼片(6-)10-15(-19)片,金黃色,乾時不變綠色,最外層的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頂端疏生三角形牙齒,間或生3個小裂片,其他的橢圓狀倒卵形或倒卵形,頂端圓形,生不明顯的小牙齒,長1.5-2.8厘米,寬0.7-1.6厘米;花瓣18-21個,稍長於萼片或與萼片近等長,稀比萼片稍短,狹線形,頂端漸狹,長1.8-2.2厘米,寬1.2-1.5毫米;雄蕊長0.5-1.1厘米,花葯長3-4毫米;心皮20-30。蓇葖長1-1.2厘米,寬約3毫米,具稍明顯的脈網,喙長約1毫米;種子近倒卵球形,長約1.5毫米,黑色,光滑,具4-5稜角。6-7月開花,8-9月結果。

生長環境

金蓮花多見於海拔1000 米~2200 米的山地草坡或疏林下、山頂草甸中,偶見於海拔800米的溝谷溪邊,性耐寒,喜涼濕,好肥厚土壤。

分布範圍

分布於山西、河南北部、河北、內蒙古東部、遼寧和吉林的西部。模式標本采自山西。

主要價值

金蓮花花色金黃,植株秀麗、葉形奇特,既適宜點綴花壇、花鏡等園林綠化,亦可作盆花栽培,同時也是切花的好材料。
花入藥,治慢性扁桃體炎,與菊花和甘草合用,可治急性中耳炎、急性結膜炎等症(河北中藥手冊)。

栽培技術

繁殖技術

金蓮花常用播種法和組培法繁殖。
播種繁殖:種子的採集與調製。金蓮花果實成熟於8 月,將骨突果採摘回來後,經晾曬、碾壓、敲打、過篩等調製措施,除去碎枝殘片、泥石等雜物,將純淨的種子貯藏備用。種子處理與催芽。金蓮花種子屬深休眠種子,需經沙藏60 天~90 天,進行層積催芽,以達到出苗快、出苗齊、生長壯的目的。一般在1 月中旬天氣較寒冷時進行種子沙藏。
組培繁殖:用0.1% HgCl2對金蓮花種子滅菌20 min 可有效抑菌;適宜金蓮花增殖培養的培養基1/2MS+1.0 mg/L 6-BA+0.1 mg/L NAA,適宜金蓮花生根、壯苗培養的培養基是1/2MS或1/2MS+0.05 mg/L NAA。

栽培方法

耕地:在前一年秋季深翻土壤25 厘米~30 厘米,目的是蓄水保墒,消滅病蟲害和雜草,改良土壤,接著耙平,翌春拖壓平整,做以保墒
做床:根據金蓮花喜歡肥厚土壤的特點,同時利於機械化作業,採用高床。規格為:床高15 厘米,寬105 厘米,床溝寬30 厘米。結合做床每公頃施入腐熟的農家肥75,000 公斤作為基肥,同時施入硫酸亞鐵粉(225 公斤/ 公頃)和用甲胺磷(20 公斤/ 公頃)拌沙製成的毒土,用於土壤消毒和防治土壤病蟲害,進行攪拌,使肥、藥混於10 厘米左右土層中,而後細摟平整,澆足底水,以接墒為準,為播種做準備。
播種:當平均氣溫達12℃以上,地下10 厘米深處土壤溫度穩定在8℃時播種,一般在5 月上旬播種。使用播種拍順床條播,每床5 行,播幅10 厘米,幅距10 厘米,播種前先將床面細摟平整,播種後及時鎮壓,保證種子與床面、種子與覆沙緊密接觸,覆沙厚度約0.4厘米,播後及時澆水,以防芽乾,並要及時覆蓋葦簾,透光係數為30%。
苗期管理:水管理——播種後,要保持種子層濕潤,澆水本著少量多次的原則,以提高地溫,促進種子發芽。6天~7 天種子開始破殼出土,當幼苗出土達到70% 時,適當增加光照,遮蔭時間一般在上午10 點到下午3 點,以促壯苗。待幼苗適應後,可將葦簾撤掉。在幼苗期,要嚴防日灼,當地表溫度超過34℃時要及時對床面噴水降溫。苗木長出真葉後,適當增加每次澆水的數量,減少澆水的次數,促進苗木生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