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煎,中醫方劑名。出自《仙佔集》卷二。主治因風濕而頭痛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寒濕煎
- 別名:寒濕煎《仙佔集》卷二
- 出處:《仙佔集》卷二
- 組成:紫蘇、川穹、花椒、雨前茶
- 主治:因風濕而頭痛者
寒濕煎,中醫方劑名。出自《仙佔集》卷二。主治因風濕而頭痛者。
寒濕煎,中醫方劑名。出自《仙佔集》卷二。主治因風濕而頭痛者。組成紫蘇、川穹、花椒、雨前茶。用法用量加蔥白五寸,水煎,熏頭一刻,熱服,蓋暖出汗。主治因風濕而頭痛者。...
附子煎,中醫方劑名。出自《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卷一。具有溫散寒濕,活血通絡之功效。主治手臂無力,麻痹不仁,手足不隨,風濕相搏,筋骨諸疾,痛不能舉。組成 大附子(重八錢,慢火炮裂,去皮,切作十片,同生薑、米泔淹一宿,去姜,薄片切,焙乾)一枚,防風一兩,骨碎補(去毛,炒)半兩,漢防己、白朮...
寒濕內阻 寒濕內阻,中醫術語。感覺 吞酸時作,兼見胸悶上腹脹滿。觀察 舌苔白滑,脈象弦滑。方藥 黨參15克、茯苓15克、白朮12克、炙甘草6克、木香克後下、砂仁8克後下、陳皮6克、法半夏9克、乾薑4克,煎水內服。
白朮土炒,補中益氣,健脾除濕;合用蒼朮、厚朴、陳皮、木香健脾燥濕,理氣和中;茯苓、澤瀉利水滲濕,增強健運脾吐之能;乾薑辛熱,溫中散寒,振奮脾陽,甘草和中緩急,能益中氣,且二藥相伍,辛肝相須為用,則溫中、補土相得益彰,更增本方培土健脾之力,故於肝強脾弱之氣泄、濕泄及酒毒內蘊、寒濕便血...
功用主治;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治心腹冷痛,治風寒濕痹,陰疽毒腫等症。用量;1、5~6克,另一書雲;3~9克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旁生塊根(子根)。采於夏至小暑間挖取附於母根旁的子根,洗淨後稱泥附子。主產於四川,陝西等地。炮製;鹽附子,選取中較大的泥附子洗淨泥土,浸入...
若表邪偏重,寒熱身痛,可加荊芥、防風,或用荊防敗毒散;若濕邪偏重,或寒濕在里,腹脹腸鳴,小便不利,苔白厚膩,可用胃苓湯健脾燥濕,化氣利濕;若寒重於濕,腹脹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飲食保健 寒濕泄瀉的食療(以下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諮詢醫生)1.焦米粥:白粳米100克,黨參20克。先水煎黨參取汁,再...
肝膽為表里之髒,肝病及膽,膽汁排泄不利,溢於肌膚,則可發為黃疸。寒濕為陰邪,故面目及全身皮膚色黃而晦暗不鮮。足厥陰肝脈會於巔頂,寒濕之邪循經上犯,則可見巔頂部頭痛。 治療 肝經寒濕證的治療,以溫肝化濕為大法,常用暖肝煎;若寒濕困脾,脾病及肝而成黃疸病者,可用茵陳術附湯、五苓散之類。
外感寒濕 外感寒濕,中醫病症名,惡寒發熱,頭痛頭脹如裹,身體疼痛,舌苔薄白膩,無汗。觀察 舌苔薄白膩,無汗,脈沉緊。方藥 羌活9克、獨活9克、防風6克、川芎6克、藁本6克、蔓荊子6克、炙甘草3克、藿香12克、生薏米仁15克。水煎服。
《別讓寒濕盯上你》是2018年9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力。內容簡介 “病從寒中來”,本書分別介紹了寒濕對健康的影響,尤其是對體虛人群的影響。書中不僅介紹了寒濕產生的原因,寒、濕既可外感,又可內生;又介紹了寒濕的防治辦法,給出了多種對症解決辦法。對於體虛人群來說,平時就不僅要注意防寒...
嘔吐散 主治小兒脾胃寒濕的藥品。【主治】小兒脾胃寒濕,生來面色青白,或秋涼冬寒之日,或春寒不時,或夏月天雨過多,以致氣虛寒邪入里,或吃寒涼之物,以致脾胃受傷,多患嘔吐。
神香聖術煎是一道處方藥,製作原料是冬白朮、紫猺桂、公丁香、川姜等,主治寒濕霍亂。用法用量 水煎服。方名 神香聖術煎 組成 冬白朮5錢(炒香),紫猺桂1錢,公丁香2分,川姜2錢(炒黃),廣陳皮1錢(炒),白蔻仁6分。功效 熱通脾腎。主治 寒濕霍亂。因恣食生冷油膩,及過用克伐,或寒中太陰,致...
水煎服。功用 健脾昇陽,溫化寒濕。主治 脾陽不運,寒濕下注,帶下色黑質薄,月經後期,色淡質清,所下經帶有清冷感,面色萎黃無華,或四肢浮腫,氣短神疲,手足不溫,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沉遲。方義 本方適用於脾腎陽虛所致之黑帶病。方中黨參、白朮、蒼朮。炮乾薑溫中健脾;山藥、蓮肉、芡實補脾益腎...
凡散寒濕、去風氣、明目疾、解頭風、除脅痛、養胎前、益產後,又症瘕結聚、血閉不行、痛癢瘡瘍、癰疽寒熱、腳弱痿痹、腫痛卻步,並能治之。味辛性陽,氣善走竄而無陰凝粘滯之態,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同蘇葉,可以散風寒於表分,同耆、術,可以溫中氣而通行肝脾,同歸、芍,可以生血脈而...
”如寒氣不盛者,用荔香散、暖肝煎、溫經湯、神應丁香楝實丸等方;寒邪盛,用醫林四神丸、胡蘆巴丸、沉香桂附丸等方、《百一選方》十補丸等。③七疝之總稱。《醫學綱目》卷三:“疝圖雖七,然寒疝即疝之總名。”治療 治寒疝攻注,胸脅滿痛,汗出,木香湯方 木香(三分) 檳榔(銼) 細辛(去苗葉)...
(六)寒濕邪抑遏:六淫之邪均可傷人,寒濕之邪尤能入侵婦人,婦人喜靜少動,體豐而多濕,濕留體內抑遏命火,不能房事。寒邪隨風乘虛而入,客留體內,日久血凝氣滯,下元虧損,無奈陰陽交媾無力。患者常伴有形體肥胖、食欲不振、面色晃白、頭暈心悸、動則氣短、四肢沉重、甚或浮腫、腰酸體倦、白帶粘稠、性慾冷淡...
1 玉女煎 2 滋陰清胃丸 (九) 清熱祛濕類方證治鑑別 白虎加蒼朮湯 (十) 清熱和胃類方證治鑑別 鎮逆白虎湯 附:白虎湯衍化類方證治鑑別簡表 第四節 承氣湯類方證治鑑別 一 承氣湯源流發展 二 大承氣湯方證辨析 三 承氣湯類方證治鑑別 (一) 理氣攻下類方證治鑑別 1 小承氣湯 2 厚朴三物湯 ...
寒濕阻滯證 證候:患肢抽掣疼痛,酸脹沉重,抬舉困難,遇陰雨天加劇,得暖則舒,舌淡,苔白膩,脈沉細或弦。以患肢掣痛,酸脹沉困,抬舉困難為本證診斷要點。治法:溫經散寒,祛濕舒筋通絡。 方藥:獨活散加減。 羌活10g 獨活15g 粉防己10g 木瓜10g 薏苡仁10g 川草烏各5g(先煎) 川桂枝9g ...
明《景岳全書·雜證謨,濕證》對濕證的病因有出於天氣者、有出於地氣者、有由於飲食者進行了論述,提出“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則一曰濕熱,一曰寒濕”。清代溫病學派對濕邪致病的病因、病理、治法、方藥都有較大的發展和補充。如《臨證指南醫案·濕》中,從外濕、內濕兩方面闡述濕邪致病的機理,以及由於感邪和...
陰虛寒,熱痛減,便清長,溫經商。寒濕凝,冷痛涼;經色暗,腹逐湯。濕熱注,腹灼痛,連腰骶,清調嘗。氣血虛,癘痛長;調補養,聖愈良。肝腎虧,腰狻脹,脈沉細,凋肝場。5.經閉 經閉症,分虛實;虛血枯,實邪隔;肝腎虧,腰腿酸;歸腎丸,細調養。氣血虛,面色蒼;養榮湯,甚堪嘗。虛血燥,五...
痢疾,中醫病症名。是以痢下赤白膿血,腹痛,里急後重為臨床特徵。主要病因是外感時邪疫毒,內傷飲食不潔。病位在腸,與脾胃有密切關係。病機為濕熱、疫毒、寒濕結於腸腑,氣血壅滯,脂膜血絡受損,化為膿血,大腸傳導失司,發為痢疾。暴痢多實證,久痢多虛證。痢疾的治療,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澀,熱痢宜清,...
寒濕下注,帶下色黑質薄,月經後期,色淡質清,所下經帶有清冷感,面色萎黃無華,或四肢浮腫,氣短神疲,手足不溫,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沉遲。處方 黨參4錢,白朮3錢,當歸2錢,山藥2錢,乾薑(炮)2錢,蓮肉2錢,蒼朮2錢,白芷2錢,焦艾3錢。用法用量 水煎服。摘錄 《中醫婦科治療學》
用水二盞,加生薑、大棗,水煎服。主治 寒濕所傷或脾虛停濕,身體重著,腰腳疫痛,面足浮腫,腹脹痞滿,大便溏,小便,澀,及濕瘧,泄痢。①《普濟方》: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痛、大便溏泄,小便澀閉。②《增補內經拾遺》:大病後,及瘧痢瘡疥後,脾土虛弱,一身之間,惟面與雙足浮腫,早起則面...
此外,本品又可用於寒症小便不利,以及小兒寒濕郁滯引起的小便渾濁等病症。【處方用名】畢澄茄(曬乾用。)【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方劑舉例】寒疝丸(原名四神丸)(《丹溪心法》):畢澄茄、香附、吳茱萸、青木香。治寒疝疼痛。丁香 【藥用】本品為桃金孃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或果實。【性味...
痛痹湯是主寒濕之邪侵襲,氣血流行不暢的中藥方劑,其功能主治是溫經通絡,祛風散寒。處方 烏蛇20克,延胡索10克,申姜10克,雞血藤25克,牛膝15克,丹參1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乳香7.5克,沒藥7.5克。功能主治 溫經通絡,祛風散寒。主寒濕之邪侵襲,氣血流行不暢。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