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林重汀圖

寒林重汀圖

《寒林重汀圖》是五代時期南唐的董源創作的絹本墨筆淡設色畫。

此圖皴筆粗,苔點則兼用渴筆、焦黑、亂鋒為素的空處相掩映,黑白對比變化多端。垂柳分列面相之,而運筆迅疾,力量飽滿。除長披麻外,復於岸之顧盼,村舍延,遠景近景連成一片。此畫技法高超,陰面以碎筆打點,或聚或散,不僅線、點的墨色和乃難得的絕世佳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寒林重汀圖
  • 創作年代:五代
  • 作者董源
  • 規格:縱181.5、橫116.5厘米
  • 現收藏地:日本兵庫縣黑川文學院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墨筆淡設色畫
畫作內容,藝術鑑賞,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寒林重汀圖
此圖隔前描繪寒林、汀渚、江水及在後景上表現高山與水鄉澤國之景致。在寒林旁隱約見茅舍幾間,及依稀有六名扛行李的挑夫,在後景中也零星散布著江南特有的茅屋景色。

藝術鑑賞

此圖表現江南水鄉風景。畫中下方以重墨擦染沙岸,細筆勾繪蘆荻, 中部坡陀上寒林叢中露出村舍板橋,遠方溪水對岸亦繪山丘村舍,再遠處溪岸重重,延伸至畫外。整幅畫面以濕墨擦染而出, 予人以一望無盡之感, 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景。 因此稱其畫為“天下第一” 的董畫。
此圖景物處處皆有妙處,董源以“崢嶸”之勢,運“雄渾”之筆,達到了形神兼備的效果。山坡,皆以披麻從坡腳皴起,由密而疏,直至坡面方留空白,復于山坡起伏處加苔點,但此圖筆粗闊,以方折增強動勢;苔點則兼用渴筆、焦墨、亂鋒為之,而運筆迅疾,力量飽滿,像似從高空撒下,把山石都敲響了;山坡畫叢樹,樹身無復筆,更無皴,樹葉亦草草一次而成,但皆各具條理。除長披麻外,復於堤岸的陰面以碎筆打點,或聚或散,不僅線、點的墨色和縑素的空處相掩映,黑白對比更是變化多端,富有節奏感。在近處坡腳下,水際碎石,皆以大橫點代替線條、輪廓,但前者小而嫌“拘”、距離均勻,後者大而能“放”,錯落有致。近處水邊,岸上的垂柳顧盼生姿。蘆葦則線條遒勁,盡寫搖曳之態。汀渚則密中求疏,皆長披麻濕筆平拖,酣厚蒼渾。
董源此圖構圖別有一格。中間留“水”之位,上下留“地”之位,而“天”之位都不見了,以重汀代之,更顯地之廣,天之高。此畫的結構較為緊湊,疏密得宜:畫幅下部坡石和樹木的起伏,頂部以遠山覆蓋於岡巒之上,遠看忽隱忽現。山石皆用濃淡相間的墨色點簇而成,皴筆粗潤,苔點則兼用渴筆、焦墨、亂鋒為之,運筆快速,力量飽滿,能顯出山石的結構。上半幅山坡上的叢樹,樹身無復筆,樹葉也草草一抹而過;近處樹木,樹身勾而復皴。河塘邊蘆葦,線條遒勁,寫出了在微風中搖曳之態i汀渚先於中部,又見於頂部,畫面闊廣,幾乎占全畫的三分之二左右,所以汀,水交接比較少,汀渚用長披麻、濕筆平拖,而酣厚蒼渾。堤岸用長披麻外,復於岸陰面以碎筆打點,形成黑白對比。總之,此《寒林重汀圖》具備存世董源真跡較多特點,情感之奔放,筆墨之灑脫,布局之驚險,這些與他長期經驗積累所分不開的,足以說明董源的筆墨功力之深厚:這幅“天下第一”的董畫,或是晚年之作。

名家點評

張珩:是幅好畫!日本飛番閣,恐非董源,至遲亦北宋早期之物,畫手與趙乾《江行初雪圖》相近。

歷史傳承

著錄:(宣和畫譜)卷十一。清河書畫紡)卷六。諸家藏畫簿》卷四。《日本現在支那名畫目錄》。日本所在中國繪畫目錄》博物館編賞:《中國名畫鑑賞辭典》。按語:此幅無款印。又名(平巒遙村圖》、《寒林》軸。詩塘有董其昌題”魏府收藏北苑畫天下第一”。曾為北宋宣和、元文宗內府所藏。有”宣元閣寶”等藏印。曾經日本竹添履信收藏。

作者簡介

董源(?~約962年)五代時期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鐘陵(今江西進賢)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多畫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畫。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表現江南一帶山川景色,用筆圓曲柔渾,用墨清潤淡雅,多畫平遠山勢,有蒼莽之氣。北宋郭若虛稱“類王維”,米芾贊為“唐無此品”。元代趙孟糖稱其山水景物富麗,有李思訓風格。董源與巨然並稱“董巨”。成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與李成、范寬並稱“北宋三大家”;又與荊浩、巨然、關仝並稱為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畫人多用青紅,小而神情逼真。傳世作品有《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龍宿郊民圖》、《洞天山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