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塘

《寒塘》是唐代詩人趙嘏(一說司空曙)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寫客中秋思。前兩句寫作者曉臨寒塘而見秋色;第三句寫見秋色而觸發鄉愁;末句以景結情,一則渲染了濃重的秋意,同時以雁南歸反襯人不得歸。全詩情景交融,意境混成,含蓄有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寒塘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趙嘏(一說司空曙)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寒塘
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
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寒塘:秋天的池塘。
⑵曉發(fà):早起弄發。
⑶坐:因。
⑷鄉心:思鄉之心。
⑸度:一解為“飛越”,一解為“飛入”。

白話譯文

韻譯
清晨起來到水邊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見一派涼秋。
思鄉之情正值無比煩亂,又見一隻孤雁飛過南樓。
散譯
早晨起來臨水梳弄頭髮,望著寒塘水面,知是秋天到來的氣候。思鄉的心緒無限地濃厚,一隻大雁飛入南樓。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據詩意知作於某個秋日早晨。而關於此詩的真正作者,文學界歷來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大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所作,不過,學術界一般將其認定為趙嘏(gǔ)的作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古今詞話》引毛先舒論作詞云:“意欲層深,語欲渾成”,“大抵意層深者語便刻畫,語渾成者意便膚淺,兩難兼也。”這話對於近體詩也適用。此首取句中二字為題,實寫客中秋思。常見題材寫來易落熟套,須看它運用逐層深入、層層加“碼”的手法,寫得別致。表面上此詩像是寫客子對塘聞雁思鄉而已,直是渾成,並不見“層深”。但深入看,作者如蠶吐絲(詩),只任自然;而說詩者須剝繭抽絲(思),層次自見。
前二句謂早起臨水梳發,因此在塘邊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來,便無深意。這兩句句法倒裝,則至少包含三層意思:一是點明時序,深秋是容易觸動離情的季節,與後文“鄉心”關合;二是暗示羈旅困頓,到塘邊梳洗,以水為鏡;三是由句式倒裝形成“梳發見秋”意,很像是“寧羞白髮照淥水”(李白梁甫吟》)、“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的名句,這就暗含非但歲華將暮,而人生也進入遲暮。十字三層,言淺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層,點出身在客中。而“鄉心”字面又由次句“見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見有意加“碼”。客子心中蘊積的愁情,因秋一觸即發,化作無邊鄉愁。“無限”二字,頗有分量,決非浮泛之辭。鄉愁已自如許,然而末句還要更加一“碼”:“一雁度南樓”。初看是寫景,意關“見秋”,言外其實有“雁歸人未歸”意。寫人在難堪時又添新的刺激,是絕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韋應物聞雁》云:“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就相當於此詩末二句的意境,沈德潛唐詩別裁》評韋詩“歸思後說聞雁,其情自深。一倒轉說,則近人能之矣。”“一雁”的“一”字,極可人意,表現出清冷孤獨的意境,如寫“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齒舌聲:“曉”、“梳”、“水”、“見秋”、“鄉心”、“限”,不僅音韻和諧,而且有切切自語之感,有助表現淒迷心情,末句則不復用之,更覺調響驚心。此詩末句膾炙人口,宋詞“漸一聲雁過南樓也,更細雨,時飄灑”(陳允平塞垣春》),即從此句化出。
此詩兼層深與渾成,主要還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詠,“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筍未生而苞節已具,非寸寸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畫愈深,愈墮惡境矣。”(毛先舒語)。

名家評價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清迥,許之匹也。

作者簡介

趙嘏(806?—852?),字承佑,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大和中,入元稹、沈傳師幕府。會昌四年(844),與項斯、馬戴同榜登進士第。大中年間,任渭南(今屬陝西)縣尉,世稱“趙渭南”。工七律,筆法清圓熟練,時有警句。今存詩253首,有段朝瑞校補《渭南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