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銥堆積岩

富銥堆積岩

富銥堆積岩 (Iridium in Sedimentary Rock)是產于丹麥的一種地岩層,恐龍隕石滅絕說的實物依據。銥元素在地球岩石中的含量微乎其微。這種廣泛存在於白堊紀和新生代之間的富銥粘土堆積岩(K/T層)被認為是巨大隕石的撞擊證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富銥堆積岩
  • 外文名:Iridium in Sedimentary Rock
  • 產於:丹麥
  • 最新發現蒙大拿州東部
最新發現,相關討論,

最新發現

美國地質學教授克利門斯在蒙大拿州東部白堊紀末地層中發現的富銥堆積岩層比最後出現恐龍化石的層位高出3米。教授認為,這說明在富銥粘土形成之前,恐龍就已從地球上消失了。

相關討論

各種有關恐龍滅絕原因的解釋不下幾十種,如氣候變化說,植物影響說等等,但均不能自圓其說,其中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倍受各方關注。美國物理學家路易·阿爾瓦雷茲在研究白堊紀末期地層中的粘土層時發現,微量元素——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岩層中陡然增多30~160倍,之後人們從全球多處地點取樣測驗都得出同樣結論,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元素含量異常增高的確是普遍性的,於是他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有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 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氣候環境的變化導致了恐龍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擊來解釋岩層中銥元素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
1、 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矽、 鐵類元素構成,這樣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經歷漫長歲月也不可能蹤跡全無,而在地球上從未發現有這樣大型的隕石;
2 、白堊紀末期的岩層大部分是熔岩冷卻形成的火成岩 ,由塵埃堆積而成的沉積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僅一顆小行星撞擊揚起的塵埃能夠把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埋入深達幾千米的岩層中嗎?
3 、一顆小行星所含的銥元素就能均勻的散布以至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嗎?況且,銥元素在地外小行星上存在(含量並不高),在地球深處也同樣存在,為什麼只推測來自地球以外而不是來自地球內部呢?
其實,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含量增多的異常情況與恐龍的滅絕的確密切相關,但通過仔細研究卻可以得出另一種結論。我們知道,在地球內部進行的熱核反應會不斷積聚起巨大的能量,一旦地殼承受不住時,內部壓力便衝破地殼突然釋放形成大爆發。銥——這種主要存在於地核內的元素,在大爆發時通過熔岩噴發從地球深處帶到了地殼表層,而公認的標誌白堊紀結束的粘土層正是大量火山灰塵沉積形成(科學家在夏威夷克拉維亞火山噴出的氣體中曾檢驗出微量的銥)。所以,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含量普遍增多恰好證明地殼發生了普遍性劇烈噴發。
化石檔案告訴我們,絕大多數恐龍的死亡時間和絕大部分恐龍蛋化石的形成年代是在白堊紀末期,已發現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全部保存在白堊紀與第三紀界限(K-T界)的富含銥的薄粘土層下的地層中,富銥層的下伏地層和上伏地層中生物群的面貌截然不同,恐龍在白堊紀末期以後的地層中便消失了。各種地質和化石線索表明,白堊紀末期的地球上確實發生了對恐龍生存極為不利的突然變化,這與地質學界認定的白堊紀末期大規模造山運動等一系列全球性地殼構造劇烈變動的時間正相吻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