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生態習性,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技術,藥用價值,觀賞價值,
形態特徵
小灌木,高1-2m。根多分枝,莖不分枝,有匍匐根狀莖。葉堅紙質,窄卵圓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8-15cm,寬2-3.5cm,急尖或漸尖,邊緣皺波狀或波狀,兩面有突起腺點,側脈10-20多對。花序傘形或聚傘形,頂生,長2-4cm;萼片卵形或矩圓形,有黑腺點;花冠披針狀卵形,急尖,有黑腺點,雄蕊短於花冠裂片,花葯披針形,背面有黑腺點,雌蕊與花冠裂片幾等長。子房卵珠形,無毛,具黑腺;胚珠5枚,1輪。果球形,直徑6-8mm,鮮紅色,具黑腺點。花期5-6月,果期為10-12月,有時為2-4月。
分布
野生資源豐富,主要分布於福建、湖北、湖南、海南等地區。
生態習性
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生長適溫為16~28℃,冬季室溫應保持5~8℃。要求排水良好而肥沃的土壤。
繁殖方法
可採用播種繁殖和扦插繁殖。播種繁殖時,需待果實充分成熟後採摘,去皮洗淨晾乾後即可播種,也可於低溫層積沙藏,翌年春進行播種。扦插繁殖時剪取半木質化嫩枝作插穗,插於備好的沙床,保持濕潤和溫暖,置於半陰處。兩種養殖方法均需30~40d髮根,長出3片以上真葉後即可移植上盆。
栽培管理技術
上盆時,盆土用40%腐葉土、40%培養土和20%河沙混合配製。選用小號盆(以後再換盆),先在盆底墊上3cm厚的瓦礫,以利排水,然後將小苗栽於盆中。每盆栽一株,澆足定根水,放在室內或排放在室外蔭棚下養護。新梢長至8cm長以上時去頂摘心,促進分枝。夏秋季生長快,要求水分充足,通風良好,要勤澆水,保持盆土濕潤狀態,並向葉面和地面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冬季果實轉為紅色,澆水量宜減少,越冬溫度不低於5℃即可。4~10月每隔20d施1次氮、磷、鉀複合肥。開花期要停止施氮肥,果實變紅後不必再施肥。如發生褐斑病,可用多菌靈800倍液噴灑防治。
藥用價值
硃砂根為紫金牛科常綠矮小灌木,根及全株入藥,味苦性涼。有清熱降火、消腫解毒、活血去瘀、祛痰止咳等功效,主治扁桃體炎、牙痛、跌打損傷、關節風痛、婦女白帶、經痛諸病。用於治療咽喉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用量:3 ~ 9 克;外用:適量,搗敷。
觀賞價值
硃砂根四季常青,株形優美,春夏淡紅花朵飄香,秋末紅果成串,綠葉紅果,艷麗奪目,可一直保持到來年春天,甚至更長,適於盆栽觀果。也可在蔭蔽林下、露地、山石園中點綴種植或成帶種植,可在美化環境的同時提高生態效益,是一種新型園林綠化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