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以養豬、養蠶以及肉牛生產、小禽畜為骨幹項目的養殖業迅速發展。據統計,全鎮年養豬出欄20頭以上的大戶70戶,年養蠶在10張以上110戶,肉牛出欄20頭以上的7戶,年小禽畜出欄20隻以上的10戶,全鎮九九年冬已栽的3000畝黃花梨,2500畝大棗已形成規模,可望五年內見成效。尤其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富興鎮突出抓“四大基地”:肉
牛、蠶桑、藥材、乾果。“六大重點”:蔬菜、水果、下濕田栽藕、養魚、小家禽畜、生豬。一是由“糧豬型”向多經型轉移,從單純以種糧為主轉向多季蔬菜、兩季花生等規模發展;從單純零星養殖向集約化發展;二是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三是由“傳統生產型”向“科技生產型”轉移;四是由“小農型”向“規模性”轉移。2008年,全鎮已基本建立一村一色、一社一品的主導產業,擴大規模效益;五是由指“指令性生產型,向市場引導型”轉移。有力地推動了全鎮經濟發展。
行政區劃
下轄村:富強村 鐘樓村 輝山村 富興村 銀寶村 鳳形村 漢卿村 棋盤村 柳林溝村 觀碑村 陽平村 銅鑼村 三星村 茯嶺村 望江村 天梯村 天橋村 天台村
發展概況
近幾年,富興鎮黨委、政府轉變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點,堅決執行黨對農村的一系列路線、方針和政策,強化市場、質量和服務意識,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立足於兩個增長,有力地推動了全鎮的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發展。該鎮黨委、政府堅持以“重視農業求發展,抓好農業保穩定”的工作思路,始終把農業放在首位,納入工作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做到思想不放鬆,精力不轉移,工作不松解,投入不減少。特別注重最佳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全鎮已調減糧食麵積12000畝,擴大經濟作物,其中退耕還林3500畝,中小藥材1000畝,小桑園、大行桑5000畝,成片地膜花生1000畝,蔬菜1500畝,通過調整,經濟作物面積增大,種養殖業穩步增長,基礎設施規模擴大、效果明顯。九九年末全鎮GDP達5136萬元,農業總產值達到3253萬元,糧食總產達14427噸,生豬出欄29305頭,出欄肉牛4830頭,養蠶實現6700張,小畜禽出欄298842隻,財政稅收完成1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1724元。農業產業化結構的調整,調動了農民由過去的單一化大農業逐步向農業多元化發展的積極性。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生產條件、民眾文化生活、農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小集鎮建設步伐加快,市場更加繁榮。
項目實施
結合新農村建設、新村
扶貧建設,狠抓治理水土保持流失、農村改廁、國債沼氣等項目實施,做好民眾的思想和宣傳發動工作,動員民眾自覺參與,對山、水、林、田、路進行綜合治理。通過一年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效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夯實了基礎,已完成三星村、群豐村的新村扶貧任務,全年共整治村社道路23公里,其中水泥路6.27公里,富傑路10.5公里,農戶“三建五改”建設50戶,建沼氣960口,丘區紅層找水打井160口,塘堰取淤防滲整治6口,輸水渠整治0.86公里,治理水土地流失90畝,農村改廁1085口,已順利通過省市縣驗收,新農村建設規劃全面落實,柳林溝爭取到省級以工代賑新農村建設項目正在緊張施工,可望2007年5月全面竣工,迎接省市縣檢查驗收,輝山村被縣列為的新農村示範村項目已基本完成,柳林溝村的“
長治”工程二期工程於2008年四月全面結束。
集鎮建設
集鎮建設進一步擴展,集鎮建設得到改善,有10戶到場鎮建房,新增門面12個,為繁榮市場提供了條件,農村有線電視逐步覆蓋,據統計全鎮共安裝有線電視754部,村通工程進一步發展,全鎮新安裝移動座機316部。
教育設施
由德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捐贈、政府承建的富興鎮中心國小教學樓一處,已竣工並投入使用。
農業發展
農業生產有新招
2008年以來,富興鎮狠抓科普宣傳技術培訓,不斷規範常規技術,積極開展
新技術的試點示範,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農業先進技術以及平衡施肥等技術,提高糧食品質和種糧效益,全年共推廣水稻優質米麵積7000畝,玉米良種推廣面達100%,優質油菜推廣面達90%以上,實施小麥良種更換9000餘畝,推廣水稻旱育秧6800畝,其中,示範片200畝,強化栽培示範50畝,水稻拋秧1700畝,玉米覆蓋栽培4500畝,地膜海椒400畝,地膜蔬菜1300畝,跨季節早玉米高產示範200畝,規範化旱地改制示範200畝,指導發展甜玉米70畝,生薑40畝,培訓農業技術4次,印發農業生產技術資料5500份。
畜牧業有新突破
富興鎮充分利用丘區自然
優勢,狠抓以養豬、養羊、肉牛和小家禽畜的發展,著力培育養殖大戶,以大戶推動養殖業的縱深發展,為切實抓好畜牧業生產,一是從培訓技術入手,採取集中培訓、分類指導,在養殖大戶中示範講解的方式,廣泛宣傳養殖技術,通過傳授技術,使養殖戶掌握了養殖技術,為養殖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切實抓好防疫工作,控制疫情流行;三是做好品種改良和引進,從而加速了養殖業的發展,據統計,全年培殖年出欄生豬50-100頭以上大戶達到21戶,10頭以上大戶34戶,全鎮生豬出欄44510頭,增長9.3%,年出欄肉牛6856頭,增長7.2%,出欄肉羊4107隻,增長11%,發展溫氏養雞4000隻以上大戶21戶,養雞年出欄2000隻以上的大戶10戶,溫氏養鴨4000隻以上的大戶12戶,養鵝100隻以上大戶8戶,養兔年出欄500隻以上的大戶2戶。
蠶桑產業有新發展
富興鎮高度重視蠶桑這個支柱產業,切實加強桑樹的管護和養蠶新技術的培訓推廣工作,充分利用已實施6年退耕還
林7920畝,2008年又新栽小桑園700畝,全鎮養蠶達到7322張,人均養蠶收入達到106元。年養蠶50張以上的大戶3戶,20張以上的大戶7戶,10張以上的大戶25戶。
海椒產業有新增加
在認真總結海椒生產的成功
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和調動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及時準確提供市場信息、品種以及技術服務,由於工作措施落實,獎勵政策兌現,種植戶積極性高,全鎮2008年規模種植優質
海椒600畝,收入達到了180萬元。
工業強鎮
結合富興鎮的地理和交通條件,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擴大招高引資面,一是做好服務協調工作,為投資辦企業或經商者提供內外部環境,引進的預製構件廠、磚廠已正式投產,固定資產投入達56萬元,年產值可達120萬元以上,2008年,兩個廠運行良好,效益可觀,發展前景喜人,二是改善場鎮的環境建設,加強市場的規範化管理,活躍集貿市場,全年共有10戶在場鎮建房,新增個體、工商戶15戶,三是以“
三清洞”旅遊點為契機,做好與投資商“四川大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協調工作,觀光旅遊人數不斷增多。
加大勞務經濟管理力度,把勞務輸出作為一項支柱產業
2008年以來,富興鎮十分重視勞務經濟工作,成立了勞務經濟領導小組,專人負責管理,加強農民工培訓力度,提速勞務經濟這個產業,繼續實施了“扶貧培訓工程”和“農民工跨地區就業綜合服務培訓工程”,強化農民工非農業技術培訓,全年共培訓2410人次,積極提供務工勞務信息,認真做好勞務工作信息平台,加強勞務信息網路建設,擴大輸出規模,搞好維權服務,全鎮勞務輸出達到12171人,比上年增加500人次。
以商貿流通為重點,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運輸、餐飲等傳統產業,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強化市場監管,逐步改善城鄉消費
環境,促進了公平競爭。
社會事業
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
三個文明”建設,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1、做好社會保障工作,認真落實農村“
低保”和“
五保”政策,使城鎮享受低保對象達到59戶、91人,農村低保對象達到1121人;享受補助政策的散居“五保”戶對象302人,傷殘、復員、帶病退伍軍人、三屬等重點優撫對象114人,做到了應保盡保,確保了經費落實、政策兌現,由信用社按時足額發放,同時,積極開展扶貧幫困助殘活動,切實解決困難民眾的生產生活等實際問題。
2、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開展以“
八榮八恥”為主題活動,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激發全鎮人民參與建設的熱情與活力,認真開展“四五”普法,通過廣泛宣傳,重點培訓,講解法律法規等,普法效果明顯,公民自覺學法、守法的人數不斷增多,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繼續開展了“三戶一村”創評活動,引導民眾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為著力點,不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主義文明程度。
3、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普九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教學軟體硬體環境得到改善,教育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教育結構布局日趨合理,“
兩免一補”政策進一步落實,教材費、學雜費全免,補寄學生費15240元,爭取上級和社會捐助,投資65餘萬元修建了一所占地1254.6平方米的希望國小現已正式使用。
4、文化、體育和衛生事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充分利用節日廣泛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科技“三下鄉”活動,場鎮及部分村有線電視入戶已全部開通,鎮衛生院住宿大院已竣工並投入使用,同時加強了對鎮衛生院及村衛生站的管理,認真做好對疾病、流行病的監測和預防工作,特別是在防治血吸蟲病工作,狠抓查螺滅螺工作,並於9月底順利通過省市縣的達標驗收;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食品衛生的安全檢查,確保了人民民眾的身心健康。
5、切實抓好計生、國土、林業和環境保護工作。一是抓好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質,認真落實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116人;計生“
三結合”成果進一步鞏固,完成計畫生育“三結合”共312戶,為被幫扶戶送去化肥16500公斤,果苗45000株,“六一”慰問金2500元,農膜20公斤,栽果樹550畝,提供致富信息620條。二是抓好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加大對耕地、水資源的保護力度,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三是加強林業管理,重點抓了天然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嚴格按照退耕還林的政策,做好各項工作,鞏固既退耕又還林種草的成果。四是抓好環境保護工作,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
6、加強政務、村務公開,全鎮公開率達100%,完善了村社財務管理制度,嚴格實行村級財務由鎮監督和村民理財小組審核制度,堅持每季度上牆公開村社財務管理及運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