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群江

富群江

富群江,也稱富群河,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桂江的支流。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原賀縣)公會境內的東六,流入昭平縣鳳凰鄉營盤村山腳屯,繼續向東南流經三江、潮江、古蓮、砂子、百宜、富羅、金龍、鎮南、三合,至馬江鎮匯入桂江。全長105.3公里,流域面積1392.12平方公里,其中:八步區境內長15.3公里,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昭平縣內全長90公里,流域面積1167.12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9.91億立米。地質潮濕,主要支流有:姚江、九龍河(北陀沖)等37條沖溪。富群江上游的姚江流域建有周家水庫,是昭平縣縣最大的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富群江
  • 所屬水系: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桂江的支流
  • 發源地:賀州市八步區公會鎮天爐嶺
  • 流經地區:八步區、昭平縣
  • 河口:昭平縣馬江鎮
  • 全長:105.3公里
  • 流域面積:1392.12平方公里
  • 水能資源:18.5千瓦
幹流概況,主要支流,水文特徵,水利工程,

幹流概況

富群江,大致分三段,分別為源頭段、招賢河段、富羅河段。
富群江河口段昭平縣馬江鎮富群江河口段昭平縣馬江鎮
源頭段為賀州市八步區(原賀縣)的新寨河,發源於公會鎮天爐嶺,流經公會鎮,入昭平縣招賢河(砂子江),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縣內長15.3公里,最大流量187(m3/s),最小流量0.25(m3/s)。
富群江上段為招賢河,也稱沙子江、砂子江,源於賀縣公會鎮境內的東六,流入縣內鳳凰鄉營盤村,以河為界,東屬賀縣公會鎮,西屬昭平縣鳳凰鄉,向東南流經公會的石塔後入昭平縣樟木林鄉的三江、復下新華、水龍、潮江、古蓮等村流入富羅鎮,始稱富群江。
下游段也稱富羅沖(富羅河),招賢河入富羅鄉境後稱富羅沖,南流經砂子、百宜、金龍、鎮南,在三合村和北陀沖相匯,後繼續南流至馬江鎮匯入桂江。

主要支流

昭平縣內支流有姚江、北陀沖等37條沖溪。
富群江昭平縣富羅鎮三合村段富群江昭平縣富羅鎮三合村段
招賢河段,主要支流有姚江、大王沖、里井、九龍井、水源沖,蓮塘、大岩水,四百洲、鐵爐沖,樟林河、水龍沖、佳田沖、東文沖、樟村沖、古蓮沖等15條沖溪。
姚江,源出昭平鞏橋鄉界塘村五箭沖,東南流經楊村、皇竹、黃姚鎮、鞏橋、筆頭、中洞,於樟木林鄉潮江村匯入招賢河。其主要支流有五箭沖、老虎沖、水岩、大岩、北萊沖、皇竹河,春甫沖,六一衝、龍沖、羅望沖,標洞沖、雞蛋沖、對步河、陽洞沖、三曲水、武田河、塘頭河、牛沖等19條沖溪。
富羅沖(富羅河)段,其主要支流有:北陀沖、瑤山沖、三花沖、野芋沖、富強沖、勝沖、鎮南沖、白梅沖、白泥沖、登洞沖、花沖、春沖13條沖溪。
北陀沖,主要分九龍沖(九龍河)和飯籮沖兩段。九龍沖發源於九龍鄉黃蓮沖尾,東流經大龍、觀音、平恩、良佑等村,至北陀鄉的善政村河口屯匯入飯籮沖。飯籮沖發源於北陀鄉的鹽山沖尾,北流經民福、風清、樂群、立教、至善政河口匯九龍沖東流出峽,經富羅鄉的思樂、百齒,到三合村匯富羅沖。北陀沖支流有黃蓮沖、尋龍沖、山花沖、大舍沖觀音沖、賢洞沖、平恩沖、西襖沖、良佑沖、鹽山沖、小木沖、雅里沖、州背坑沖、茶沖、墨沖、魚梁沖、青江沖、湯水、小湯水、丹竹沖、妙刀沖等24條沖溪。

水文特徵

富群江,集雨面積1225.50平方公里,天然落差350米,水能可開發利用量18.5千瓦,到20世紀末,已開發利用量14886千瓦。

水利工程

周家水庫,富群江上游的姚江支流水利工程,在距縣城約55公里的鞏橋鄉羅望村周家寨。 由梧州地區水電局設計,縣水利部門負責施工。1958年6月動工,1965年春建成。有主、副壩各一座,主壩壩型為粘土心牆壩,壩高29.5米, 壩頂長360米,覺6米;副壩(是1956年建標洞水庫時築,同周家水庫並庫後,加高16米) 為均勻土質壩,壩高26.5米,壩頂長107米,寬4.5米。集雨總面積17.2平方公里,總庫容145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195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48萬畝,保灌面積1.4萬畝。 屬中型水庫。
富群江流域內的周家水庫富群江流域內的周家水庫
水庫灌溉黃姚、 自山、崩江、梘度、鞏橋、筆頭、中洞、佳田、潮江等9個行政村1.48萬畝水田。 1959年在水庫涵洞出口處建成4.8千瓦小水電站一座, 1970年擴建為200千瓦,1984年改裝擴建為400千瓦,年發電量為86.16萬千瓦小時。還建成了魚種場35畝。水庫養魚5萬尾,年均產魚0.75萬公斤。 到1989年水庫工程共完成土方200.17萬立方米, 石方21.42萬立方米,漿砌石8.39萬立方米,投666.41萬工日,投資667.12萬元。 庫區淹沒周家、標同2個自然村,共128戶,473人,耕地500畝, 村莊遷至周家公路邊建房安置,耕地由崩江、黃姚等村受益田調撥,共用搬遷費12.18萬元。
旺坪電站,位於富群江下游,距馬江鎮5公里的羊角山麓旺坪峽谷。控制流域面積1188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總量10.82立方米。1970年,馬江公社曾在此興建400千瓦小水電站。因規模太小,浪費了大量水力資源,而全縣人民又急需對動力能源的開發利用,在縣委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 1976年12月動工擴建, 先把大壩由12.3米加高至18.2米,壩頂高程41.86米, 壩頂長136米, 堰頂設5.5×11米的鋼板弧型閘,共6孔,把上游正常水位抬高到46.55米, 把明渠引水道式改作壩後式發電,下游尾水位由27.1米提高到31.2米,設計發電水頭15米。流量42.6立方米每秒,裝機容量4800千瓦。1979年5月竣工發電。
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7.81萬立方米, 漿砌石2.7萬立方米,乾砌石0.93萬立方米,混凝土1.3萬立方米,用去水泥7814噸, 鋼筋31113噸, 炸藥48.47噸, 木材978立方米,投工106.8萬工日,投資449.7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