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縣石泓寺石窟

富縣石泓寺石窟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川子河石窟。位於延安城南富縣城西65公里直羅鎮川子河北岸。坐北面南,依崖而鑿,共有洞窟10個,小龕65個,石造像3371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富縣石泓寺石窟
  • 景點類別:石窟
  • 別稱:川子河石窟
  • 地點:延安城南
石窟介紹,洞窟規模,

石窟介紹

現存洞窟10個,小龕65個,石造像3371尊。西邊除一個造像已毀的道教窟;及兩個空窟外,有造像的為7個洞窟。這7個洞窟分布在長達70米的山崖上,最大的寬10.3米、高5.4米、深10.7米,最小的寬1.2米,高1米,深2.1米。從窟內題記看,此窟始鑿於隋大業年間(605—618),唐、宋、金、明各代都有雕鑿。窟號從東向西依次排列。
富縣石泓寺石窟

洞窟規模

第一窟:長方形,壁上刻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的題記,為明代所建造的“三教石洞”,有石刻坐像三尊,立像三尊。東西兩側有台, 洞外還有清嘉慶年間(1796—1820)的摩崖碑刻。
第二窟:中央有佛壇,刻五尊佛像。東西兩側壁共有小造像36尊。洞側左右各有一浮雕金剛力士。窟內中央有基壇,壇上有背屏五個,上承窟頂;背屏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東壁有造像龕,內雕一佛二菩薩。旁邊刻有“宋開寶二年(969)李庭寶造釋加牟尼佛、菩薩三尊”的題記。
第三窟:中央設方形壇基,壇基上有五尊雕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洞口左右各有一金剛力士。東側菩薩背屏上刻有宋乾德六年(968)敦士元等三人共造菩薩銘記。東壁有二小龕相連,造像五尊。有唐鹹通五年(864)鄭君雅造一佛二菩薩一鋪銘記和鹹通三年(862)陳公造像記。四壁有唐鹹通年間(860—873)的造像題記。可見這第三窟建於唐代,宋代作了進一步的雕鑿。
第四窟:入口附近,左右名雕一金剛力士。中央佛壇上雕文殊乘獅像。獅身東側有一童子,左手執韁作跪狀。西壁有小龕二座,南龕有造像一尊,北龕有造像兩尊。刻有後周顯德元年(954)的題記,證明該窟鑿於五代。
第五窟:中央佛壇上雕一佛二菩薩,窟壁上有造像34尊。東壁有二小龕。北壁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南龕有菩薩像一尊,頭結高髻,面目清秀,右足翹起踏於石台上,左足下垂踏於蓮花上,右壁斜置右膝上,左手扶坐,神態安祥。窟內有隋大業年間題刻。
第六窟:本窟為主窟,規模最大,雕像最多,共有造像三千餘尊,內有金皇統元年(1141)四年(1144)、八年(1148)和貞元元年(1153)、二年(1154)題刻。窟內佛壇雕像位於中央,有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佛與菩薩均結跏跌坐於蓮花座上,二弟子分立兩旁。佛壇四周有四個通頂連地的大石柱,上承窟頂,石柱上雕有大小造侏1331尊,其中東側前柱西刻有留須小造像一尊,似道教天尊。南側刻一佛二脅待。西側前柱北面刻菩薩坐像一尊,兩手相交於腹前,衣褶流利,作閉目深思狀。東側石柱北面分段雕羅漢像十尊,談笑、靜思,神態各異。西側後柱南面刻菩薩像一尊,翹右足坐于山岩間,雕鑿精美。石壁有大小造像1947尊,窟頂刻有幾何圖案花紋,雕刻有明顯的唐代風格。窟內除有金代題刻外,還有明清兩代的題刻。
第七窟:窟內後部及左右兩側有石台,台上有泥塑小像20尊,窟頂前部有八角藻井,並有蔓草和二龍戲珠圖案,後部刻有龍、蛇、鳳、麟及花草圖案,均似清代造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