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河文化遺址

西拉木倫河流域包括赤峰市的西拉木倫河、烏爾吉木倫河、英金河老哈河等地區,在這一地區發現的文化有兩個類型:一是以赤峰市紅山為代表的紅山類型;二是以巴林左旗富河溝門為代表的富河溝門類型。紅山類型發現比較早,主要分布在英金河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之間;富河溝門類型則晚一些,主要分布在烏爾吉木倫河與西拉木倫河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富河文化遺址
  • 地理位置:烏爾吉木倫河與西拉木倫河一帶
  • 著名景點:富河溝門、金龜山和南楊家營
  • 年代:距今五千年左右
富河文化簡介,補充,參考資料,

富河文化簡介

富河文化據放射性炭素測定,年代為距今五千年左右。現已發掘出的遺址有:富河溝門、金龜山和南楊家營子三處。富河文化就是以首先發掘的富河溝門命名的。它也是一處聚落遺址,富河文化的村落分布在河旁的山岡或高地上,房屋建於朝陽的南坡。村落的規模,大的如富河溝門,遺址有一百五十座以上的房屋,小的如金龜山遺址,只有四十一座以上的房屋。房址大多為方形,也有個別為圓形。
富河文化的陶器都是夾砂陶,質地疏鬆,火候不高。陶器表面的顏色為褐色,以黃褐色居多,灰褐色次之。陶器表面不論有無紋飾,都經過壓磨。紋飾主要是壓印紋,最多的是橫“之”字形篦點紋。在金龜山遺址中還有一定數量的豎“之”字形線紋。陶器的器形主要是大口筒形罐,還有缽(碗)、杯和斜口罐等。大口筒形罐的特點是:大口,深腹,腹壁較直,口與底直徑的比差,不似紅山文化的大口深腹罐那樣懸殊。
富河文化大型石器絕大多數為打制,形狀規整,製作精緻,不同的形制,適於不同用途。砍砸器數量最多,在富河溝門遺址中約占四分之一,鋤、錛、鑿皆經過精細的加工,富有特色。細石器大多使用間接打法製成的長條形石片,富河溝門類型中的石片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為寬大的一種。
富河文化中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也有相當多的骨器。在富河溝門遺址中,骨質工具的種類由錐、鏃、刀柄、針、魚鉤、魚鏢、有齒骨器等。富河溝門遺址中發現的動物骨骸比較多,其種類有野豬、鹿、黃羊、狐、松鼠等。上面有加工的痕跡,其用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當時人製作工具剩餘的原料和廢棄的半成品;二是使用後拋棄的碎骨。
另外在富河文化遺址的骨器中發現有卜骨,這種卜骨用鹿或羊的肩胛骨製成,僅有灼而無鑽、鑿痕跡,未經修整,它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卜骨。富河溝門遺址所反映出當時的自然環境屬於山地森林地區,不同於現代的沙漠草原地區。富河文化的先民們,有定居的村落,有掘土工具、穀物磨碎工具,說明當時有一定的原始農業;而由大量的獵獲的野生動物和一些漁獵工具表明:漁獵經濟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補充

據新的考古成果,骨卜這種占卜習俗最早可上溯至6000多年前的仰韶時代,如在河南淅川下王崗仰韶文化三期遺存中就發現一有燒灼痕的羊肩胛骨[3];與其年代相當的甘肅武山傅家門的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其“房子和窖穴內共發現帶有陰刻符號卜骨共6件。這些卜骨經過鑑定,為羊、豬和牛的肩胛骨,器身不加修飾,無鑽,無鑿。符號簡單,可能是用石制尖狀器刻劃而成。”富河文化較之稍晚。

參考資料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考古隊:《淅川下王崗》,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青考古隊:《甘青武山傅家門史前文化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5年第4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