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水電站

富春江水電站

富春江水電站位於浙江桐廬富春江上,控制流域面積313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00秒立米,設計洪水流量23100秒立米,總庫容8.74億立米,設計灌溉面積6萬畝。裝機容量29.72萬千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富春江水電站
  • 地理位置:浙江桐廬富春江上
  • 控制流域面積:31300平方公里
  • 多年平均流量:1000秒立米
  • 設計洪水流量:23100秒立米
  • 總庫容:8.74億立米
  • 設計灌溉面積:6萬畝
  • 裝機容量:29.72萬千瓦
簡介,船閘,

簡介

主壩壩型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47.7米,壩頂長度554.4米,壩基岩石為流紋斑岩,壩體工程量65萬立米,主要泄洪方式為壩頂溢流。 富春江水電站位於浙江省桐廬縣錢塘江上游富春江上,壩址在七里壠峽口故又稱七里壠水電站。上距新安江水電站約60km,下距杭州市110餘km。地理位置優越,又有新安江大型水庫進行調節,兩電站聯合運行,為華東電網提供了大量的電力。 水庫為日調節,總庫容9.2億立方米。電站以發電為主,並可改善航運,發展灌溉及養殖事業等綜合效益。電站總裝機容量29.72萬kW,年發電量9.23億kWh;船閘通行能力為100~300t級船舶,年過壩量80.5萬t;設有灌溉渠首,增加下游灌溉面積6萬畝。
富春江水電站是一座低水頭河床式電站。水庫正常高水位為23米(黃海海面),面積56平方公里,容量4.4億立方米。電站平時承擔華東電網調峰、調頻和事故備用。為充分利用水能,豐水期間,擔負一定的基本負荷。至1985年,電站累計發電121.50億千瓦·時,其中以 1983年發電量9.99億千瓦·時為最高紀錄。全廠5台機組裝竣後的8年間,平均年發電量為7.56億千瓦·時。
壩址基礎岩石為白堊紀流紋斑岩和凝灰角礫岩,構造發育。樞紐主要建築物有混凝土重力式溢流壩、河床式廠房、船閘、灌溉渠首及魚道等,水電站布置見圖13。溢流壩段全長287.3米,最大壩高47.7米,連續鼻坎,面流消能。廠房為擋水建築物的一部分,最大高度57.4米,安裝4台單機容量6.00萬千瓦及一台容量5.72萬千瓦的轉葉式水輪發電機組,以110千伏、220千伏輸電線路併入華東電網。魚道長158.57米,寬3米,採用“Z”字形布置,形成三層盤梯,為親魚上溯產卵之用。船閘布置在右岸,上閘首為擋水重力式結構,下沉式工作閘門。灌溉渠首分設左、右兩岸,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和5立方米/秒。 該工程由上海勘測設計院設計,集團公司水電十二局施工,1958年開工,1962年停工緩建,1965年十月復工,1968年底第一台機組發電,1977年建成。該工程結合庫區的地形特點,採用圍堤防護,減少庫區淹沒及人口遷移,為解決水庫移民問題,找到了一條可行措施。 在電廠運行中,採用洪水預報調度方法,合理地解決了電站庫容小,洪水頻繁、棄水多的矛盾,僅1975年至1977年三年當中多發電7420萬度;同時還削弱洪峰,減輕下游淹沒損失。
建設過程
1956年,上海水力發電勘測設計院會同浙江省水利廳,對七里瀧水力資源進行研究。1958年,浙江省人民委員會批准了上海水力發電勘測設計院編制的《七里瀧水電站初步設計要點報告》。同年8月,電站正式開工興建。1961年6月,即將完工的二期圍堰被洪水沖毀,工程陷於困境。次年春,中共浙江省委決定停工緩建。1965年10月,經國家計畫委員會、建設委員會和水利電力部批准,復工續建。1968年12月13日,水庫開始蓄水,12月25日,第一台容量為5.72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開始發電。1977年4月15日,最後一台容量為6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安裝完畢,投入運行,全廠裝機總容量達到29.72萬千瓦,其中單機容量5.72萬千瓦的1台,6萬千瓦的4台。

船閘

富春江船閘項目位於浙江省桐廬縣富春江水利樞紐右岸,距下游杭州市約110km,距上游新安江水電站68km。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其標準為100噸級,設計年通過能力100萬噸。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各種原因,僅在電廠發電時放閘通行,平均每天過閘次數不足2次,造成船閘上、下游常有大量船舶等候過閘,等候過閘的時間最多達十幾天。錢塘江中上游水運“瓶頸”日益突出,富春江船閘的實際過閘量僅為50至75萬噸。
富春江船閘擴建改造方案具體為,在原有船閘下游新建一座500噸級船閘,船閘基本尺度為300×23×4.50米,原有船閘改造成上游引航渠道。項目建成後,500噸級船舶能順利通航,船閘年貨運通過能力將達到2560萬噸,大量的宜水貨物通過水路運輸,中上游與中下游的物資得以對流。投資估算約8.73億元,計畫工期為28個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