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特點
明城原有4座城門:東為昇平門,西為泰定門,南為向日門,北為迎恩門。城門高6.5米,周長51米,原為磚建,清乾隆八年(1743年)易磚為大方青石。每塊一般長1.8米,高0.58米,厚1.02米。每座城門大約由831塊至896塊這樣的大青石塊砌築而成。
城門造型大同小異,都有中道門。門道高5.1米,寬4米,縱深14.7米。城門的中道門居中部分,有兩扇鐵木結構的嚴厚大門。上有銅釘鐵葉,巨型門環。大門扇上方的樓廓有暗道與城門外15米長的地道相通,可上可下,攻守齊備,進退自如。四座城門現僅存東、南兩門,已修葺一新。東門頂為圓拱型,城門上的城樓採用“木廓結構”,由8根高6米、直徑30厘米的木柱支撐,不用一根鐵釘,青磚青瓦,紅柱飛檐。
城樓下另有“鯉魚石”作標記,石上有鯉魚圖案。南門用較大的卡條石鑲砌,門扇外用鐵皮作保護層,在緊靠城門的內拱上留有一個長4米,寬3米的“箭洞”。南門以“芒鞋石”為標誌,它是用一塊鞋底狀的黑色石頭,鑲在一塊青石上。
城內景觀
城內街道共有4條,叫鎮升、仁義、鎮武、陽壽街,交叉分成12方陣,呈“井”字型布局。街道寬3米左右,路面全用鵝卵石鑲嵌成金錢圖案,線條粗獷,古雅別致,俗稱“花街”。各條街道都有“子精樓”,也稱“燈樓”,由眾人推舉的“燈頭”輪流管理。
建築特色
每年農曆正月初十至十五為元宵節,不論貧富,凡是生男的都要往“子精樓”送一盞精心製作並有各式圖文、寫有新生兒名字的彩燈。近年來,隨著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即使生了女孩,也要往燈樓送一盞蓮花燈。那段時間,各街的龍獅,便在每天入夜後週遊各燈樓。屆時龍獅薈萃,鞭炮震天,人們匯集看燈,笑語歡聲,熱鬧異常。
相關報導
廣西有座“明富川城”“明富川城”,是當今的廣西
富川瑤族自治縣縣城。“明富川城”鑲嵌在風光旖旎的富江河西畔,是悠然雅致、淳樸屏障中的一組畫屏;猶如錦繡銀河中的一顆明珠,絢麗無比,光照可人,給人以萬千思緒,無窮遐想。
“明富川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初建伊始,城壕環繞,護河縈迴,街市齊備,商貿興隆,其總面積為0.3平方公里,轄百戶千居,共八街十六巷。初期建制,土牆圍築,名噪湘南桂東。至明弘治十年(公元1500年),地方經濟發展,財政豐盈,民資強盛,便增闊構築,擴大建制,易土為磚,易磚為石,添廊拓巷,披金繪彩,以致古城雄偉典麗,氣度非凡。據考證,該城與桂林皇城同期所建,現為廣西三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古城池之一。
按軍事城池構造原理,“明富川城”選址嚴謹,定署考究,規劃合理,踞地險要。其南聳官財山,北矗蟠龍山,東倚馬鞍山,西挾?高嶺,四山對峙,一江穿流,可謂山嶂疊護,水練環繞。城牆外圍的東西南北向分別築有昇平、泰定、向日、迎恩四座雄偉的城樓,與四樓相連線的城牆高6米、寬2.7米,長2113米,城樓與城牆中,共設有軍事戰備垛口909個及堡壘108個,繞城而設的城壕亦長達2113米,可見其森嚴壁壘,固若金湯。據軍事考古學者言:“明富川城”在選址與布局上除有發展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科學設定之外,更具有軍事防禦方面的戰備功能,是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古城。
“明富川城”社會與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為明末清初。城內,井巷交錯、集市密布、居民成群。始設有衙署書院、寺祠廟庵、商鋪客棧,文娛雜耍等功能設施,且具明清風格的政治文化、宗教祭祀的古建築亦無所不全,其中最典型的有文武兩廟和城隍廟、文昌閣、報恩寺、慈雲寺、節孝祠、昭忠祠及養濟院、坊表神樓與教諭署麥嶺同知署、訓導署等古代建築。俗稱“花街”的城池步道中,井形構造,卵石鋪砌,圖案秀美,棱圓相接,是堪稱廣西一絕的古城步道。
“明城”悠悠,雄鎮巍巍,鄉俗萬種,風情古樸,文人樂賦題句,有佚名詩詞一首曰:
一帶江山如畫,城郭方圓瀟灑。風物萬千處斷?錦檐麗瓦如霞。深巷隱高牆,集市搖旗斜跨。
雲煙渺渺鴻鳴,酒舍紫光低回。多少朝代興衰事,盡入簾門閒話。寄情倚欄樓,星夜酣然歇下。
距今600多年的“明富川城”,雖經數朝更易,其古香古色的城池風貌和溢香流彩的民俗風情仍保持完好,現已成為海內外遊客與專家學者旅遊觀光、休閒、考古的熱線亮點。
地圖信息
地址:都龐嶺余脈的西屏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