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暨南大學將學校標誌性建築教學樓更名為“富力教學大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富力教學大樓
- 時間:2011年5月19日
- 地點:暨南大學
- 更名時間 :2011年5月19日
背景介紹,起因,發展,結果,主要影響,評價,
背景介紹
富力究竟下了多少“血本”,讓百年名校暨大的標誌性建築“改了姓”?
新快報記者調查發現,被更名的“富力教學大樓”於2004年開始建造,2007年1月竣工。當初總設計投資
就在教學大樓施工的第三年,2006年暨南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國內知名房地產企業廣州富力地產[簡介 最新動態]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廣州慈善會”代轉1400萬元捐贈暨南大學,校方隨即決定將“暨南大學教學大樓”更名“富力教學大樓”。
不少學生認為,富力地產捐資僅占了教學大樓總資產的13%,學校將教學樓更名給這樣小份額的捐資商有失合理性。
新快報記者調查了解到,更名教學大樓為“富力教學大樓”並非暨南大學的一時之舉。早在2006年暨南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學校就已經向外透露將會把在建的“暨南大學教學大樓”更名為“富力教學大樓”。2006年百年校慶富力捐資的1400萬元是當時暨大獲得的最大一筆捐資,隨後暨大公開表示將正處於建設中的教學大樓命名為“富力教學大樓”。至此,這座高15層,建築總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可容納12000多名學生同時上課,擁有140多間多媒體課室的暨大教學大樓的命運敲定。
而捐資方富力地產則希望將1400萬元設立成教育基金,最終在校方與富力地產的協商下,雙方將1400萬元捐資成立“富力獎教學基金”,主要用於支持學校硬體建設。
新快報記者就“富力獎教學基金”具體用途諮詢暨大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盧建民時,他表示,按照2006年學校與富力的協商,“富力獎教學基金”主要用來獎勵暨大傑出貢獻教職工及扶助貧困優秀大學生;支持該校重大科研項目、學術課題研究、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以及助建學校基礎設施軟硬體。
為何在教學大樓建成4年後才給予更名?更名前是否徵詢了師生意見?對此盧建民表示,自己並不清楚其中隱情。“這中間可能確實有過一段曲折經歷,但是我並不清楚。”
起因
2011年5月19日,一場風波席捲百年名校暨南大學;無獨有偶,5月23日百年名校清華大學也遭遇了同樣的風波——企業冠名風波。
發展
實際上,來我國高等院校發展壯大確實遭遇到了瓶頸,多數高校發展因缺少資金而滯後,而高校的吸金能力,也漸漸成為高校實力的新標桿。
“大學教育並非義務教育,中國高校目前缺少資金是實情,這也是為何國務院在2004年取消教育部對於企業冠名學校審批權的原因。”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李靈格表示,不僅僅學校缺少資金支持,二級學院發展同樣缺少資金。“學校每年撥款給二級學院,僅能夠維持二級學院教師課時費、科研活動經費,學生社團建設和教師獎金還需要另籌資金。”
而新快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僅僅暨南大學、清華大學被冠名,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都存在冠名情況。“企業冠名已經成為高校籌集資金的重要途徑。”浙江省高等教育研究會理事馬平蔚坦言。
結果
而對於冠名一事,暨南大學曾作出以下回應:
一、學校為了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特色,自復辦以來多方籌措辦學經費,得到了校董、校友和社會熱心人士的關心與支持。
二、2006年11月17日,我校百年校慶前,學校與富力[簡介 最新動態]集團簽訂協定,成立富力獎教學基金,富力地產[簡介 最新動態]向暨南大學捐贈人民幣1400萬元,這是我校百年校慶獲得的最大額度捐贈。為銘記富力義舉,激勵後學,謹將教學樓冠名為“富力教學大樓”。
三、按照暨南大學捐款規定,參照其他高校慣例,捐款占到該建築物造價一定比例可以獲得冠名權。
四、學校熱誠期待社會各界人士繼續支持暨南大學的建設與發展。
主要影響
國內高校接受企業、校友的捐資冠名行為方興未艾,僅暨南大學就有近20處建築被企業冠名,在高校商業化步伐越走越快之時,企業冠名也進入中國高等學府。
從5月19日開始,近千名大學生在微博上聲討暨南大學將標誌性建築教學樓更名為“富力教學大樓”,截至昨日記者發稿,關於反對更名教學樓的投票依舊在進行中,目前有近87%的學生表示反對。
學生們普遍認為,暨大作為知名的百年名校,將教學樓及其他設施不斷更名,有違大學精神。“我認為現在商業行為對於學術和大學精神的衝擊特別大,學校一心只顧接受捐款,但沒有考慮到我們學生的感受。 ”暨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李峰說。
更多的網民則認為,暨南大學更名教學大樓缺乏合理性。
在學生們極力聲討“富力教學大樓”的同時,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暨南大學教師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學生這樣的反對,實際上是盲目的。”
該教師認為,暨南大學在高校擴招數十年間,不斷改善教學設施和環境,努力提高自主辦學能力,其間所需要的費用財政撥款遠遠無法支付,“中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長期占GDP比重偏低,學校只能自籌費用。”
評價
針對“企業冠名風波”相關事宜,國內著名教育學者、博士熊丙奇在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企業冠名高校本身不存在任何問題,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高校都存在企業冠名,“哈佛大學連學校名稱都是用個人名字,歐洲眾多知名高校都是接受企業捐資冠名的”。
熊丙奇認為,值得探討的是,國內外的高校企業冠名都存在“爭議”,不同的是國外是在冠名前發生爭議,而我國則是在冠名後出現爭論。
“出現這個的根本,就是決策機制和決策程式的不同。”熊丙奇表示,國外高校在接受企業捐資之前,就會向校董會、普通師生進行徵求意見並確定所接受捐資具體用處、被冠名設施名稱等一系列問題,“而且全程會定期向師生公示”,正是因為這樣的公開、透明、民主的決策機制,使得國外高校在接受捐資後不會出現相關爭議。
“我們國家高校接受捐資這塊,大部分都是通過行政決策進行的。”熊丙奇透露,國內高校接受企業捐資冠名,通常是校方高層領導同意後即可進行冠名,而普通師生根本不清楚具體流程,甚至不清楚所捐資具體款項明細用途。
“冠名不是問題,命名教學設施也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要在中國高等院校建立合理的決策機制和程式,要有民主公示程式。”熊丙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