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木質大藤本,長達10米。
莖:莖粗壯,直徑達4厘米;枝條無毛,具刺。
葉:葉片紙質,卵形、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長8-13厘米,寬3-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或鈍,無毛;基出脈3-5條,緊靠邊緣2條比較纖細,橫出網脈多數,兩面略明顯;葉柄長達1.5厘米
花:聚傘花序腋生和頂生,長1.5-2.5厘米,著花稠密,花序梗、花梗、花萼外面、花冠外面和花冠管內面均被短柔毛;花梗長2-3毫米;花5數;花萼裂片寬卵形,長約1毫米,頂端鈍;花冠黃綠色,長3-4.5毫米,花冠管遠比花冠裂片短,長1-1.5毫米,花冠裂片卵狀橢圓形,長2.5-3毫米;雄蕊著生於花冠管喉部,花絲極短,花葯長圓形,長1.2毫米,基部被毛,藥隔具短尖頭;子房卵形,長約1毫米,上部與花柱均被長柔毛,花柱長約2毫米,柱頭頭狀。
果:漿果圓球狀,直徑2-5.5厘米,成熟時紅色。
花果期:花期3-6月,果期7-12月。
生長環境
生海拔200-600米山地密林中或山坡灌木叢中。
分布範圍
產於廣東(徐聞)和海南(東方、保亭、白沙、陵水、臨高、三亞)等地。
分布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
模式標本采自菲律賓。
主要價值
種子含馬錢子生物鹼,效用與馬錢子(番木鱉)類似,主要成分為士的寧(strychnine)和布魯辛(brucine),供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