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披散灌木。枝、葉均無毛,有少數短刺或無刺。葉有小葉5-9片;小葉互生,厚紙質,全緣,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稀卵形,頂部長漸尖或尾狀尖,頂端圓或微凹,長6-12厘米,寬2.5-5厘米,油點多,乾後黃或淡棕色,在葉面明顯凹陷,在擴大鏡下可見,葉脈網狀,在葉面浮凸,在葉背較隱蔽;小葉柄長4-8毫米,葉軸腹面平坦或有狹窄的葉質邊緣。
果序圓球狀或圓錐狀,果梗長5-8毫米;單個分果瓣長約7毫米,頂端無芒尖,乾後淡黃或棕黃色,油點常微凹陷;種子徑約6毫米,暗褐色,光亮。花期4月,果期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約1500米的山地灌木叢中或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廣西(大苗山)及貴州榕江一帶。
栽培技術
花椒樹耐乾旱瘠薄,特別適宜於梯田地、邊隙地、荒地、果園四周等栽植。科學栽植花椒樹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一、擴穴施肥
初春土壤解凍後,將花椒樹根系周圍的土壤深刨30―50厘米,每株施有機肥30千克左右;4月中旬萌芽期、7月下旬采果後,每株各施標準化肥0.4千克。施肥後及時澆一遍透水。
覆膜增溫:覆膜具有保濕增溫的良好效果,一般可提高地溫3℃左右,有利於根系發育生長。覆膜應在擴穴施肥後及時進行,沿樹行將土壤整細整乾,近樹幹處略高,蓋膜面積以稍大於樹冠外緣為準。兩塊地膜的交接處用土壓實,地膜儘量展平與地面貼緊,四周用土封嚴。4月底在膜上加蓋5厘米厚的細土,可防止雜草生長,延長地膜使用壽命。
二、葉面噴肥
用3%的磷酸二氫鉀和0.5%的尿素混合溶液,每年葉面噴肥6次,開花期噴第一次,花後10天噴第二次,間隔10天再噴第三次,7月上、中旬和果實採收後各噴一次。
修剪復壯:夏季結合採收花椒,及時進行修剪。對衰弱樹剪除部分大枝及病蟲枝,秋季再抽去多餘的大枝,最後每株保留5―7個主枝,同時適當疏除冠內密集枝,疏枝量一般不超過25%,並縮剪部分弱枝到壯芽處;中庸樹的中短枝一般不短截,以疏為主,並注意保護頂芽,對長果枝適當短截,保留大芽。
三、採收
採收時間及方法:花椒果實成熟期一般在立秋至處暑前後。花椒成熟時,果皮呈紫紅色或淡紅色,果皮縫合線突起,少量開裂,種子黑色光亮。可聞到濃郁的麻香味,這是最適宜的採收時期,採收果實一般是用手摘或剪子剪。
病蟲防治
病蟲習性
花椒蚧殼蟲在渭北每年發生1代。以2齡若蟲在芽基、被刺、枝杈處結白色繭越冬。繭:橢圓形,長2-3mm。
2月下旬至3月上旬為出繭盛期。初出若蟲在嫩芽基部群巢危害,待嫩芽逐漸長大,初葉分生,若蟲也隨之漸漸分散到芽頂和幼葉背面取食,致葉片、芽頂扭曲,造成落花落果,嚴重時,造成枝梢乾枯,甚至整株枯死。4月下旬雌蟲羽化,雌雄多在晴天下午的4-5時進行交配,雄蟲有多次交配的習性。雌蟲結卵囊產卵於葉背,一頭成蟲產卵多達300餘粒,一般140粒左右。5月上中旬若蟲大量孵化,且呈堆狀聚集葉背危害。7月上旬第一次脫皮,10月上中旬開始向芽基部、枝杈處遷移,11月上旬結繭越冬。該蟲主要靠風力傳播。
防治技術
1、化學防治:
(1)出繭若蟲防治:2月下旬至4月中旬,用1000倍速朴希加2%洗衣粉或600倍多來寶,1200倍威力殺滅進行樹體噴霧,均能起到良好的殺蟲效果。
(2)卵期可用800-1000倍水胺硫磷或1000倍滅多威加1/2“助劑”(或特效王)葉面噴霧。
(3)若蟲期即6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選600倍蚧死淨加1000倍高氯菊酯加1/2“助劑”或用1000倍吡蟲啉加800倍敵敵畏加1/2“助劑”防治。
(4)越冬期可用80-100倍融殺蚧蟎(生物農藥)或3-5度石硫合劑進行樹體噴灑,消滅若蟲。
(5)水源缺乏或交通不便的地塊,可在若蟲出繭期,將毒死蜱、金毛肥、助劑、水配成1:1:0.5:5的混合液進行樹幹塗環,環寬3-5cm,能起到提早控制若蟲和花椒蚜蟲危害。
2、農業措施:
(1)春季蟲口密度過大時,可人工敲打蟲害枝致蟲落地,隨之結合春耕耙耱,消滅落地雌若蟲。
(2)卵期可人工摘除埝碎卵囊,能殺死大量卵和若蟲,有效降低蟲口。
3、防治時應注意的問題:
(1)花椒蚧殼蟲蟲體微小,借風傳播,因此應注意防前蟲情調查,細緻檢查,加強聯防、協防,堅持防治到位,堅持群防群治。
(2)該蟲危害部位隱蔽,故在噴藥時,必須細緻周到。
(3)多使用無公害、低殘留農藥,嚴禁或限制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嚴格按農藥使用濃度操作,花椒採收前20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