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mì)姓,來源有五,一是源於姞姓,出自商朝時期密須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密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三是源於党項族,出自西夏時期的党項族密納克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四是源於蒙古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五、出自元朝密珍,皇帝賜于山,更改宓為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密姓
- 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 讀音:mì
- 得姓始祖:姞、密康公或密珍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密姓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五言通用聯,歷史名人,密 佑,密 定,密 忠,密元禮,密 鏞,密 聰,
基本介紹
密[密、宻,讀音作mì(ㄇㄧˋ)]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姞姓,出自商王朝時期的密須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商朝時期,有密須國(今甘肅靈台),傳說為黃帝之子姞的後裔在商武丁時期被賜封的諸侯國,後與崇國勾結與西伯侯作對,被西伯侯(周文王)姬昌所滅。
在亡國後的密須國君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密須”為姓氏者,稱密須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密氏、須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密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鄭通志·氏族略》記載:“密,密康公之後。”在文獻《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中注釋:“康公,周共王時人,封於密(今甘肅靈台),建密國,因稱密康公。共王滅密,其後以國為氏,此則系出姬姓。”密國,是西周王朝初期的姬姓小國;周共工,就是周恭王姬扈。密國原在今甘肅靈台縣一帶,是商末周文王滅姞姓密須國之後,在其舊地重新分封的姬姓諸侯小國。在史籍《國語·周語》中記載:“恭王游於涇上……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顯然,當時是密康公沒有給周共工獻貢,因而得罪了周共工,結果在周共工回朝一年內即遭到了亡國之禍。以後,處於西部地區姬姓密國重新被周共工遷都到河內,其地因稱密邑(今河南新密)。
春秋時期,密國被鄭國所滅,成為鄭國的附庸邑。其國子民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密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党項族,出自西夏時期的党項族密納克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党項族,最早是古羌族中的西羌分支,原居住在今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區的交界地區。隋末唐初,古西羌族中的党項族人開始興盛起來,其占據的疆域東至松州(今四川松潘),西接葉護(今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阿克-貝希姆,Ak-Beshim),南界春桑(今青海南部),北鄰吐渾(今青海北部),有地三千餘里。党項族人以姓氏作為部落的名稱,過著不知稼穡、土無五穀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在藏文史籍《智者喜宴》中記載:同唐朝文成公主結親、至今傳為佳話的藏族首領松贊乾布“曾娶了五個王妃,其中一位就是弭藥王之女茹雍妃潔莫尊”。其所記載的“弭藥”,就是指党項族。在史籍《西藏政史》一書中記載:“所謂党項,是指住在青海湖以北寧夏南部的党項密納克而言,亦稱蕃密納克,即藏木雅人。在党項密納克在被成吉思汗滅亡後,族人分為兩支:其中一支遷至康區打箭爐附近,稱康木雅。”這在史籍《木雅五學者傳記》中也說:“木雅分兩部分,一為青海、甘肅等地的木雅地區,一為多墨木雅地區。”多墨系指丹巴、道孚、理唐、木里地區,又稱木雅熱崗。
党項密納克氏族人後來在西夏王朝建立以後,迅速歸攏於西夏王朝,其中有許多人出任西夏重臣,由於西夏王朝崇尚漢文化,因以“密納克”為漢化姓氏,並取諧音漢字“密”為姓氏,稱密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鄂密特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上都河(今內蒙古多倫上都河流域)一帶地區。後有滿族亦引以為姓氏,滿語為Emit Hala,後有冠漢姓為密氏、鄂氏者。
②蒙古族烏密氏,亦稱烏彌氏,世居察哈爾地區(今河北張家口)。後有滿族亦引以為姓氏,滿語為Umi Hala,後有冠漢姓為密氏、吳氏者。
③蒙古族蘇密爾氏,亦稱舒穆爾氏、蘇默爾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黃山地區。後有滿族亦引以為姓氏,滿語為Sumir Hala,後有冠漢姓為密氏、徐氏者。
第五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密扎氏,滿語為Mija Hala,屬於卦勒察女真,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所冠漢姓為密氏、米氏。
②滿族薩瑪喇氏,亦稱薩密喇氏、塞米喇氏,滿語為Samala Hala,漢義為“大木碗”,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蘇完(今吉林雙陽雙陽河流域)、黑龍江圖拉屯(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區,所冠漢姓多為蔡氏,亦有取漢姓為密氏者。
③滿族賽密哷氏,源於金國時期白號姓氏塞蒲里氏,以姓為氏,滿語為Saimire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支流俄羅斯布列雅河)、齊齊哈爾、長白山、黑龍江沿岸等地區。賽密哷氏為滿洲巨族,後多冠漢姓為柴氏、密氏、賽氏等。
第六個淵源
源於元朝宓珍,定遠大將軍,元帥右都兼沂州都巡,因戰功卓著,皇帝賜山在宓下,易為密。即密姓源於密珍,為密姓始祖。今山東臨沂、江蘇東海、贛榆,廣東德慶、湖北武漢等密姓族人皆屬密珍後人。
得姓始祖
姞、密康公。
遷徙分布
密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八百零五位,多以太原為郡望。
密氏主流出自國名或部落名稱,古密須國在今甘肅省的靈台縣治以西二十五公里的百里鎮,在商末時期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在公元前1157年為周文王所滅。周武王克商後,封同姓諸侯,重建立密國,後又為周共王所滅。今天的靈台縣百里中學後院,據說就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一公里處的爛泥灣有密須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於此。
今在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苗莊、羅莊區趙莊村、徐林村、大山後村、蒼山道莊村、現莊村,河東區鄭旺鎮宋莊村,蘭陵縣莊塢鎮,江蘇省東海縣北溝村等地均有密氏族人分布,其輩分(十七世開始)按尚、兆、雲、鴻、寶、乃、家、士、淑、啟、善、良、雯、獻、修、洺、力、閒、煒、珅、會、卜、藍、軒、恆、元、新、浩、愷、豐、筱、然、程、恩、平、正、益、順、致、德、卿、庭、煦、中,排字。
今廣東的德慶縣、廣寧縣橫山鎮(從德慶遷至)均有密氏族人分布,據族譜記載,是 1456 年(明朝景泰七年),由山東遷居至德慶的。
今貴州省的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龍江省的吉林市、長春市,台灣省的台北縣,江蘇贛榆等地,均有密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有待考證)
密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宋季都統;
漢代尚書。
——佚名撰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密佑,官江西都統,與元兵戰,被執,不屈而死。下聯典指漢·密忠,官至尚書郎。
五言通用聯
安撫歸洪武;
都統抗元軍。
——李文鄭撰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金築安撫司人密定,洪武初年歸附明朝,被授予安撫使。下聯典指南宋廬州人密佑,鹹淳年間官江西都統,在進賢坪迎戰元軍,身中四箭三槍後被俘,不屈被殺。
歷史名人
密 佑
南宋廬州人,鹹淳年間官江西都統,在進賢坪迎戰元軍,率眾逆戰進賢坪。元兵呼曰:“降者乎?斗者乎?”密佑曰:“斗者也。”麾其兵突進,至龍馬坪,元軍圍之數重,矢下如雨。密佑身被四矢、三槍,猶揮雙刀,率死士數十人斫圍南走,前渡,橋板斷,被執。宋都木達曰:“壯士也!”元軍欲降之,系之月余,終不屈。罵萬石為賣國小人,使我志不得伸。宋都木達又命劉盤、呂師夔以金符遺之,許以官,密佑不受。復令佑子說之曰:“父死,子安之?”密佑斥曰:“汝行乞於市,第雲密都統子,誰不憐汝?”怡然解衣請刑,遂死,元兵皆泣下。密佑之先,密州人,後渡淮,居廬州。
密 定
明初金築安撫司人,洪武四年歸附明朝,詔賜文綺三匹,置金築長官司,秩正六品,隸四川行省,授予密定為安撫使,世襲。洪武十四年敕勞密定曰:“西南諸部雖歸附,然暫入貢而已。爾密定首獻馬五百匹,以助征討,其誠可嘉,故遣特使往諭,俟班師之日,重勞爾功。”升金築長官司為安撫司,仍以密定為安撫使,予世襲。十六年,密定遣使貢方物。十八年,密定遣弟保珠來貢。二十九年以金築安撫司隸貴州軍民指揮使司。永樂初年,金築安撫得垛來朝,賜絨錦文綺。洪熙、宣德改元,皆貢馬。十年,直隸貴州布政司。正統五年,安撫金鏞貢馬。成化、弘治、隆慶時歷朝貢。萬曆四十年,吏部覆巡撫胡桂芳奏:“金築安撫土舍金大章乞改土為流,設官建治,欽定州名,鑄給印信,改州判為流官。授大章土知州,予四品服色,不許管事。子孫承襲,隸州於貴陽府。”遂改金築安撫司為廣順州。
密 忠
(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大臣。
密元禮
(生卒年待考),著名西夏王朝御史中丞。
密 鏞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鳳陽同知。
密 聰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內黃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