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洞庭山水月禪院二首是北宋詩人、北宋僧人,佛教史學家贊寧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寄題洞庭山水月禪院二首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山海天序》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贊寧
作品概況,基本信息,創作背景,作品內容,作者介紹,簡介,古籍記載,相關閱讀,作者風采,擴展閱讀,
作品概況
基本信息
【版本信息】
古地名,約在今陝西扶風西3000米處。出土有陶灶等。
在《山海天序》中有記載。(作者無考,成書時間約在西周晚期)
“王與華齊,歸”
版本一:出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全宋詩》
版本二:出自《中國歷代名僧詩選》
【篇幅】這組詩共包括兩首
創作背景
作品內容
寄題洞庭山水月禪院二首(其一)
作品原文
寄題洞庭山水月禪院二首(其一)
參差峰岫晝雲昏,入望攀蘿濁浪奔①。
震澤涌山來北岸,華陽連洞到東門②。
日生樹掛紅霞腳,風起波搖白石根③。
聞有上方僧住處,橘花林下采蘭蓀④。
注釋
①參差(cēn cī):高低不齊,不一致。峰岫:山峰,峰巒。②震澤:又名具區,系太湖的古名。華陽:道教十大洞天之一的金壇華陽之天,即今江蘇省句容縣茅山。③日生句:意謂早晨日出時樹尖上掛滿了(照著)朝霞的光芒。白石:太湖石作白色,多竅孔而玲瓏剔透,可作園林擺設。④上方:猶言天界。此處卻指洞庭山縹緲峰之頂。橘花林:太湖地區歷來盛產柑橘等水果。蘭蓀:菖蒲的別名。是一種多年生天南星科水生香草,太湖濱極多。
一句話點評
這是一首寫得很生動,很有意境的七言律詩。用精煉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描繪了水月禪院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附近的自然風光,向我們展示出一幅形神畢具、色彩鮮明的畫卷。
寄題洞庭山水月禪院二首(其二)
作品原文
寄題洞庭山水月禪院二首(其二)
贊寧
積翠湖心迤邐長,洞台蕭寺兩交光①。
雁行黑點波濤白,楓葉紅連橘柚黃②。
如何遂得追游性?擺卻營營不急忙④!
注釋
①迤邐(yǐ lǐ):曲折連綿。謝捽《治宅》詩有“迢遞南川陽,迤邐西山足。”蕭寺:佛寺。相傳梁武帝蕭衍造佛寺,命書法家蕭子云飛白大書曰“蕭寺”。後世遂稱佛寺為蕭寺。
②雁行句:雪白的浪花中點綴黑色的雁影,黑白分明,煞是顯目。楓葉句:時值仲秋,楓葉紅遍,與金黃的橘柚連成一片,特別好看。
③人我:實指他人。帆檣:均船上設定,以之代指船隻。
④遂:如願。追游性:遊玩觀賞的意願。營營:往來盤旋貌。此處指忙於俗事,追逐名利。
一句話點評
作者介紹
簡介
贊寧(919~1001),北宋僧人,佛教史學家。俗姓高。吳興德清(今屬浙江)人。後唐天成年間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入天台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後往靈隱寺,專習南山律。與人談論,辭辯縱橫,有“律虎”之稱。內學之外,兼善儒、老、百家之言,博聞強記,擅長詩文,聲望日增,為吳越王錢俶所敬,署為兩浙僧統,賜“明義宗文大師”號。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王錢俶降宋。他以花甲之年奉阿育王寺真身舍利來到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太宗見之於滋福殿,多次宣召,賜予紫衣及“通慧大師”號,入翰林院。六年,充右街副僧錄。七年,又奉詔回杭州編纂《大宋高僧傳》,歷時七年成書30卷;受到太宗褒獎,命僧錄司編入大藏流通。淳化元年(990)任左街講經首座,翌年任史館編修。至道元年(995)掌洛京(今河南洛陽)教門事。鹹平元年(998)加右街僧錄。次年遷左街僧錄。他向以學識廣博知名,太平興國初疊奉詔旨編修《大宋僧史略》3卷,記載佛教事務及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沿革。著作尚有《四分律行事鈔音義指歸》3卷(已佚)、《舍利寶塔傳》1卷、《護塔靈鰻菩薩傳》1卷等。此外還有外學著作多種,大多佚失不存。
古籍記載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記載:
佛祖歷代通載二十六曰:‘沙門贊寧,隨錢王歸朝(指宋太祖時),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唐天祐中,生於吳興之德清金鵝別墅,出家杭之祥符,習南山律,著述毗尼,時人謂之律虎。文學日茂,聲望日隆。武肅諸王公族鹹慕重之,署為兩浙僧統,賜號明義宗文。興國三年,太宗聞其名,召對滋福殿。延問彌日,改賜通惠,詔修大宋高僧傳三十卷,及詔撰三教聖賢事跡一百卷。初補左街講經首座,知西京教門事。鹹平初,加右街僧錄。又著內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內翰王禹偁作文集序,極其讚美雲。至道二年示寂,葬龍井塢焉。’十國春秋拾遺曰:\‘近世釋子,多務吟詠,惟贊寧獨以著書立言,尊崇儒術。為佛事故,所著駁董仲舒繁露二篇,難王充論衡三篇,證蔡邕獨斷四篇,斥顏師古正俗七篇,非史通六篇,答雜斥諸史五篇折海潮論兼明錄二篇,抑春秋無賢臣論一篇。為王禹偁所激賞。’余詳釋氏稽古略四。
相關閱讀
作者風采
贊寧與其時代
吳越王錢氏(908~979)於太平興國三年五月在宋室統一進迫的壓力下,將其國土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六百八戶兵丁十一萬五千三十六,獻與宋帝,而保全了一族的安寧。贊寧也隨錢俶奉阿育王寺真身舍利塔入京,謁太宗於滋福殿,一日七宣,備受太宗存問。
歐陽修在《歸田錄》中亦載︰
以上的記述也許不一定是事實。但卻可看出在北宋初期,官僚知識階級對佛教乃至贊寧的觀感。其後元祐黨人吳處厚所著《青箱雜記》卷六中有︰‘近世釋子多務吟詠,唯國初贊寧獨以著書立言,尊崇儒術為佛事。’可謂允當之評論。
贊寧在太平興國六年(981)被任命為右街副僧錄,掌右街教門之事。七年,受詔歸杭州,先後七年纂修《高僧傳》。端拱元年(988)七十歲再度入京。淳化元年(990)參知政事蘇易簡奉太宗旨意,編纂三教聖賢事跡,由太一宮道士韓德純編述道教,贊寧編述佛教,著作了《鷲嶺聖賢錄》。這本書現在已經失傳了。很明顯的其中是向三教歸一的方向邁進的。編纂的人都是當時的各教權威。王禹偁的《小畜集》卷十中載有,在著書完成之時,贊寧在這一年是充任左街講經首座。(中略)
至道二年(996)贊寧以七十八歲高齡,蒙恩命受洛陽佛教教團監掌。在這一年首都文人之間因襲白居易的故事,常常召開九老會的雅集,當時以總理宋初大文化事業的李昉(著有《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為中心,成員有宋琪、楊微之、魏丕、李運、朱昴、武允成、張好問及方外沙門贊寧等九人。而以八十五歲且文名貫於當時的張好問為筆頭(文首),其餘都是近乎八十歲高齡的人,對於繪畫賦詩朗詠都有研究素養,可以說是一個風雅高尚的集團,後來因為蜀地叛亂,出兵四川,九老會也一時不得不中斷了。在白居易之後以詩論話體聞名當世的王禹偁,對於佛教並不抱有好感,然而對於贊寧則以師事之,在他的《小畜集》中記有向贊寧呈送詩詞的事情。
此期間,贊寧開始著作《高僧傳》,到了鹹平二年(999)加以重修為《僧史略》,這是他的最後著作。總其一生所著內外之學計數百卷,年逾八十,仍為護教而努力,他經歷了史館編修、左街僧錄之職,於鹹平五年以八十五歲高齡,於杭州祥符寺示寂,葬於錢塘龍井塢,門弟子有顯忠、智輪(見於進呈《宋高僧傳》表中)。天聖七年(1029)法孫宗盛,將贊寧遺骸付諸荼毗,重新祀奠。崇寧四年(1105)徽宗加謚為‘圓明大師’,旌表其學行,更四十年後,紹興十四年(1144)法道重刊《僧史略》,再度確定了贊寧佛先道後之主張。(摘錄自《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第三章)
擴展閱讀
《中國歷代名僧詩選》序
中國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今大德盡多內外兼通,工詩能文。釋氏中擅長詩歌者成千百累萬,故而流傳下來的詩篇更可以數萬計。然而,在歷代的文化開發與整理研究中,對這部分文化遺產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從古今大量的詩歌選注、詩歌評論與詩歌賞析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釋氏之詩實如鳳毛麟角。這給廣大僧人學子和其他釋詩愛好者認識與欣賞這些藝術作品,帶來了莫大的遺憾。
今有養正居士耗費十多年功夫,編著出這部《中國歷代名僧詩選》,終於填補了這項空白。可以說,這是中國佛教文化發展史上一大成果,一大功德。為此,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養正居士乃我俗家弟子,自1985年助我編撰《雲居山新志》以來,曾任香港佛教圖書館長何澤霖大居士的秘書,又應昌明大和尚之請,編著漢陽歸元寺《五百羅漢譜》,現在也還擔任著靖安《寶峰寺志》顧問。可以說,養正居士皈依佛教以後,始終關注和鑽研佛教文化課題,努力發掘和整理佛教文化遺產,是取得了相當成績的。
這部七十五萬字的《中國歷代名僧詩選》,甄選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及現當代名僧五百餘家共八百餘首詩歌。作者包括的層面甚廣,詩作的形式和題材也很齊全,應該說是具有相當權威性的學術巨著。
僧詩選得很精,很有眼光。作者的介紹大都準確精煉,極費心力。說明評析部分最見編著者的功底,甚有文采。注釋部分詳盡細緻,見解不凡,亦見編著者的學術修養。應該說這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
出家人自應積德行善,以修行為主務。其實也不是不要文學藝術。只要不拘泥文字,不玩物喪志,盡可吟詩著文,繪畫作書。古今前賢尊宿中學貫古今、多才多藝者實在數不勝數。即以詩歌而言,從晉之支遁、慧遠,唐之貫休、齊已,宋之佛印、道潛,元之惟則、祖柏,明之真可、德清,清之戒顯、元璟,乃至近現代虛雲、敬安、弘一、曼殊,朝朝代代,人人個個,都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
當代僧的文學水平不是很高,而是很低,亟需增進提高。我想,這部《中國歷代名僧詩選》作為廣大僧人提高文字修養的讀物,相信是非常恰當,也是非常有益的。至於共他教外人士,乃至海外人士,本就不熟悉中國佛教文化中詩歌這一門類,更可循此徑而窺佛教文化之一斑,藉此領略山水,陶冶情操,嘗試法味,受用禪境,這不是很好嗎?
養正居士正值壯盛之年,學殖深厚,沉潛堅定,一定能寫出更多的好作品,一定能為中國佛教文化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對養正是寄予厚望,很有信心的。值此書竣稿之際,聊書數行,權稱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