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陳伯璣金陵》是清代詩人王士禎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為懷友詩,第一、二句寫春天到來回憶起令人橋頭分別的情景。第三、四句寫原想折柳寄相思,怎奈隔著大江而又風雨瀟瀟,只好吹笛寄託情感。這是一首懷念友人的詩。此詩的巧妙把懷友的深情寄寓在含蘊豐富的意象之中,刻畫景物虛實結合,化用典故不露痕跡,整首詩於惆悵迷茫中透露出縹緲高遠的意境。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陳伯璣金陵
東風作意吹楊柳,綠到蕪城第幾橋?
欲折一枝寄相憶隔江殘笛雨蕭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東風:春風。作意:起意。
②蕪城:在揚州北,即古邗溝城,後荒蕪。
③相憶:指與陳伯璣相互思念。
④江:指長江。瀟瀟:小雨濛濛的樣子。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東風著意吹動楊柳,綠到了蕪城的第幾橋?
想折一枝以寄相思,隔江飄來殘笛春雨瀟瀟。
創作背景
該詩具體創作年份未知。王士禎於揚州任推官時,陳氏客居金陵仰慕王士旗而數次過江拜訪,王士禎安排他居古文選樓,料理招待頗周到。當陳氏從揚州返回金陵有年,王士禎心中卻始終盤郁著一股思念甚至擔憂之情。當初春時節, “東風作意”吹綠了楊柳枝條,作為多情善感的詩人自不會無動於衷。於是有《寄陳伯璣金陵》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懷友詩。此詩感情變化曲折而有層次,懷友之情並不和盤托出,而是蘊含在東風、楊柳、殘笛、雨瀟瀟幾個鮮明可感的意象之中。
第一句起得奇特。“東風”之“吹楊柳”,乃是自然現象,一般人是欣賞的,而詩人卻在“東風”與“吹楊柳”之間嵌入作為故意解的“作意”二字,賦予“東風”以人的性格,又透露出詩人淡淡的怨情。為什麼詩人忽視春天裡怒放的百花,而單注意楊柳,並有怨情呢?劉禹錫《楊柳枝》中的兩句正好可以作為回答:“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第二句緊承起句,說明“東風作意吹楊柳”的後果,濃化怨情。不肯直陳,而以疑問的語氣出之,既顯得空靈, 又有力地表現了無可奈何,迷茫惆悵的心態。“蕪城”,即邗溝城,在揚州北,漢以後荒蕪,鮑照曾以賦寫之,但這裡實指揚州。“第幾橋”,是因為揚州在唐代繁盛時,城內共有二十四座橋而言的。語言的表面是詢問“綠列蕪城第幾橋”,實質上是感慨揚州的楊柳滿城皆綠了。
第三句筆鋒一轉,寫自己的願望。 自漢代始便有折柳送別的風習,意在借依依的柳枝,表示依依的別情。自晉代始又有折梅贈人,以表價誼的事實,折柳贈人,意在寄託自己的思念之情。但該句的意義承接和構思之所以顯得平平,正是為了突出下一句的神來之筆。
第四句,是詩的精華所在,能體現出詩人所標舉的“神韻”究竟為何物,最耐人尋味一筆放開,以景結情,含有餘不盡之意,頗易使人聯想起黃庭堅《寄黃幾復》詩的尾聯:“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膝。”揚州在長江之北,金陵在長江之南,所以說“隔江”。“殘笛雨瀟瀟”,是想像出來的陳伯璣的處境。“殘笛”聲哀怨,“雨瀟瀟”聲淒清,詩人意在讓讀者從這樣的聲音中去聯想陳伯璣生活的貧困、孤寂和淒涼,並體會他對陳伯璣深厚的同情和關心。這樣的結句,使彼我的相思一隱一現,整首詩也顯得縹緲空茫,意境高遠了。
全詩意境幽深,情感蘊藉,韻味盎然,典故運用極其自然,實為佳作。
名家點評
鄭州大學教授何均地:除“相憶”二字略透訊息外,純用烘托,總不道著正事,真可以說是得司空圖說神髓的佳作。(《清詩鑑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