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讀生

寄讀生

簡單講就是,學籍在另外一個學校只是在這個學校學習的學生。教育部門禁止公辦高中學校招收寄讀生,但是,出於各種原因,仍有個別學校存在一定數量的寄讀生。 寄讀生所在高中校認為其成績不算在自己學校內,因而對這類學生不太關心;學籍所在校也認為其就學不在該校,因而對這類學生不便管理。寄讀生名義上比別人多擁有一所母校,卻面臨高額的收費、學籍、升學、老師對他的不重視等一系列問題,遭遇學習外壓力。寄讀生之所以不能令行禁止,源於背後存在難捨難分的利益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寄讀生
  • 外文名:By birth
  • 教育局:禁止公辦高中招收寄讀生
  • 意思:學籍在另一學校在這個學校學習
部門說法,調查一,調查二,即時快評,

部門說法

教育局: 禁止公辦高中招收寄讀生
寄讀生制度的出現初衷是部分學校為了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和彌補公用經費不足,允許個別學生繳交較高費用寄讀。由於寄讀生不影響寄讀校成績考核,而學生到較優質高中學校讀書,學習成績提高了,如果考入大學,這對學籍所在校是一種“榮譽”,因而只要學生能聯繫到寄讀校,學籍所在校普遍願意“放”人。但是,這種看似合理的制度卻成為學校亂收費的藉口,並造成公辦學校教學資源被占用等不公平現象,2004年秋季開始,市教育局禁止公辦高中學校招收寄讀生。
當年,省核定普通高中擇校生的收費標準如下:一級達標學校每生最高限額為18000元,二級達標學校每生最高限額為12000元,三級達標學校每生最高限額為9000元。擇校生的擇校費要在新生入學時一次性繳納,學費、代辦費和住宿費與正常繳費生一樣按學期收取。應該說,擇校生制度的出現既不影響寄讀校的金錢利益,又可以避免寄讀制度下學生會考困難的局面。但是,在利益面前,寄讀校仍然違規招收寄讀生。據調查,混雜在個別公辦達標中學高中部的寄讀生都要繳交高額寄讀費,標準通常都參照擇校費價格。
資深教師透露,在2004年之前,公辦重點高中還存在著繳費生制度。正常情況下,繳費生是有學籍的,但是個別地區重點高中卻把繳費生學籍寄在普通高中,既讓多數成績比較差的繳費生影響不了學校成績,又讓少數成績優秀的繳費生為普通高中“爭名譽”,兩所不同學校“共建”,實現教育“雙贏”,當然,費用還是“不能免”。一位畢業多年的學生回憶,自己當時中考填報的志願是某重點高中的繳費生,錄取的時候還是該重點高中的繳費生,同時學籍又在另一所普通高中。因此,出現某個公辦重點高中一個班級“批量”學籍在同一學校的寄讀生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最優秀的高中,近年來,我市優質公辦高中的招生熱度絕不亞於大學,為滿足社會對優質學校的需求,我市公辦達標高中招收部分擇校生以及“借讀生”、“旁聽生”、“寄讀生”,其招生及收費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在接受採訪時,市教育局陳伯禹副局長告訴記者,公辦達標中學在按規定比例招收部分擇校生後,不能以各種名義招收正常繳費生和擇校生以外的任何學生,違規招收“寄讀生”者將追究責任。

調查一

寄讀生靠“邊”坐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我市各縣(市)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都存在一定數量的寄讀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一些學生家長因工作調動或是家庭常住地改變等,孩子年齡又比較小,需要跟隨父母到一個新的學校讀書,由於來不及辦理轉學,只好在新的學校寄讀。和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不同,很多高中寄讀生往往是因為成績和重點學校的錄取線相差幾分,為了到該學校讀書,只好在普通高中校辦理學籍,然後爭取到重點高中校寄讀。個別寄讀生在重點高中的確能學有所成,但是多數寄讀生要整天擔心遭受老師和其他學生、家長的歧視,遭遇學習外的壓力。
寄讀生沒有好座位
小蔡原是某普通高中學校的學生,根據她的學習成績,考入大學的可能性比較小。為了提高考入大學的機會,高二下學期,她的父母通過一定的關係把她轉到一所重點高中寄讀。她告訴記者,在兩所不同“檔次”的高中校讀書,能明確感覺到“優質”學校老師在課堂講解和學生學習氛圍上的差別。她開始憧憬自己的大學生活。
不久,小蔡就感覺到來自學習以外的壓力。在原來的學校,座位定期輪流按組別調換,每一個人按個子高矮在教室里的位置都是很公平的。但是在寄讀校,寄讀生就只能靠邊坐了。老師把寄讀生安排到最靠牆邊的位置上,個別成績比較好的寄讀生可能會被安排坐在中間的組別上,但是也只能坐最後幾排的位置。重點高中座位也定期調換,但是調位置只在中間幾組進行,寄讀生總是沒有好位置坐。
小蔡視力不好,她的父母到學校找老師說情,要求老師在座位上給予照顧。享受“照顧”後,她的位置從後排調到第一排,但還是最靠門靠牆的位置,上課的時候,黑板上的字經常被老師擋住,有時候反光看不見,“長此以往,上課也就沒有熱情了,只好每節課都趴著睡覺了”。
除了位置的差異外,寄讀生還要忍受來自各方面的“歧視”,如所在的重點高中根本沒有考慮到寄讀生的心情,公然在班級里公布寄讀生的名單,一些學生花名冊也會把寄讀生的名字用特別符號標識出來。高三年,學生經常要做練習卷。分發報紙、試卷和練習等,老師都要求先分發給該校學生,有剩餘的再分發給寄讀生,如果試卷不足,寄讀生只能坐在那裡乾等了。
兩邊都不是“家”
從高一年開始,小黃就到一級達標高中學校寄讀。除了每學年高中會考的時候,小黃基本和學籍所在學校沒有什麼聯繫。好不容易“熬”到高三畢業,寄讀校班主任提議高考後大家回到學校聚會,經費問題由剩餘的班費支付。考慮到班費有限,班主任要求大家適當交一點錢,不足部分再由老師承擔,算是為同學們餞行。
同學們聽到這個訊息都欣喜不已。小黃自認為從高一年開始就到這所學校寄讀,對這裡的老師、同學都有感情,聽完班主任的提議後,他心中暗自欣喜。但是考慮到自己的“身份”問題,擔心寄讀生有可能被班主任排除在聚會之外,為了慎重起見,他問:“有沒有我們的份?”班主任一下子也被問住,反問著:“你們,什麼你們啊?”明白了所指的“我們”就是寄讀生後,班主任稱:“可以參加,但是要多交錢。”
同窗三年,寄讀生為什麼要多交錢?班主任解釋說,如果不多交錢,那就要回到學籍所在學校跟那裡的同學去聚會。小黃急了,自己的學籍雖然在那個學校,但是從沒有到那所學校上過課,一個人也不認識,如何聚會?再說,那個學校搞聚會也從不通知自己啊。小黃真不明白,為什麼快要畢業了,大家還是把他當寄讀生看待,雖然名義上是比別人多了一個高中母校,卻弄得兩邊都不是“家”。
壓力中獲得尊重
目前的應試教育基本上是一考定終身。但是,考場的意外卻影響了學生的發揮。一些平時學習不錯的學生由於臨場發揮欠佳,中考成績不理想。偶然的失利讓父母和孩子都不甘心,個別家長就把孩子送到重點高中寄讀。小洪在初三的時候,成績都是班裡的前幾名,同學、老師都認為他考入重點高中學校不成問題。
中考時候,小洪發高燒了,但是他堅持到考完最後一科。結果,他因五分之差不能到填報的重點高中學習,父母花了近兩萬元,為他求得到該校寄讀的機會。剛開始,班上的同學都不知道他是寄讀生,大家都相處得很好,課餘時間經常在一起嬉鬧玩笑。
由於個別寄讀生和寄讀校學生在接受教學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消化不了老師的教學,造成學習成績在後面徘徊,進而破罐子破摔,影響其他人的學習。一些同學知道小洪是寄讀生,怕影響自己的學業,就慢慢地和他有了距離。小洪認為,自己的基礎不一定比這些正常錄取來的學生差,經過努力成績一定能比他們來得好。
正是這種原因,小洪的成績長期都是班裡的前幾名,並最終考入北京一所名牌大學。高考後,小洪回到寄讀校和老師告別。數學老師開玩笑地對他說,剛開始,認為他是寄讀生,卻經常拿一些較難懂的習題來提問,而且成績又占據班上的前幾名,真是有種又愛又恨的感覺。雖然是寄讀生,考入名牌大學不算是寄讀校的名譽,但學生個人卻是這些老師教出來的,正因為這一點,數學老師特別“注意”這位寄讀生,晚自修輔導的時候,經常有意識地走到他附近,為他講解困難習題。

調查二

高峰期寄讀生占四分之一
據一位資深老師介紹,寄讀制度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存在,寄讀生數量也起起伏伏,爾後還交織著繳費生和擇校生等。1999年前後幾年是寄讀生存在的高峰期,當時個別高中學校寄讀生可能占到班級人數的1/4。
民辦學校批量寄讀
牽涉到收費等敏感問題,一些重點高中學校都否認自己的學校有寄讀生的事實。但是,高中寄讀生卻沒有令行禁止。
近日,有安溪讀者反映,安溪一中今年秋季高三年級文、理科班都有較多數量的寄讀生。隨後,一位知情者向記者透露,該年級確有一定數量的寄讀生,而且多數來自民辦學校———恆興中學。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只是安溪一中,其他縣市也存在寄讀的現象,甚至中心市區的個別高中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寄讀生。
據了解,學生到一所學校辦理學籍,然後到另一所學校寄讀,學校和學生家長對此都“心甘情願”。採訪中,有一位家長對記者說,孩子到寄讀校就讀不一定就能考入大學,但是寄讀校的學生相對學籍所在校的學生一般更為優秀一點,其中有不少能考入大學成為人才,孩子在寄讀校可以結交到很多優秀的同學,“這是一種無形的資源”。
到其他學校寄讀,學籍所在校不會受到什麼損失。恆興中學有關老師介紹,學生可以到其他學校聯繫寄讀,但是該校每年1200元的學費“不能免”。到重點高中學習,理論上考入大學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考上大學,學生的學籍又沒有改變,學籍所在校自然“臉上有光”。採訪中,有位高三年級老師笑著稱:“每年的學費照樣交,學籍所在校學費沒有損失,而且換來名譽上的收益,正所謂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呢?”
寄讀生難以適應會考
據調查,很多寄讀校的科任老師實際上都不支持學生寄讀。一重點高中老師分析,寄讀生學習成績不穩定,而且各箇中學老師的上課方法不同,學生適應環境要花較長的時間,特別是有的寄讀生自卑心理嚴重,這樣教起來特別費勁。一位教高中三年級的科任老師介紹,個別寄讀生素質比較差,經常會在課堂講話,影響到其他學生的正常上課。據了解,由於寄讀校和學籍所在校“兩不管”,一些寄讀生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或沾染上一些不良習氣,給班上學生帶來不良影響。
根據一些班主任對近幾年寄讀生寄讀學業成績的測算,中考成績距離寄讀學校最低錄取線20分之內的考生,寄讀不會覺得太吃力,還能讀出信心,讀出成效。低於寄讀校最低錄取線20分的考生,除了一些偶然失手者,其他的學生學業上很難有大的提高,主要是因為這些學生進入重點高中寄讀,差距較大,基礎又差,越讀越沒有信心,最後還可能因此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寄讀生最大的矛盾是高中會考教育。重點高中學生是不需要會考的,學校沒有針對會考的專門複習,而寄讀生不能享受重點學校免會考的這一待遇,每學年都要跑回學籍所在校參加會考。據一所普通學校有關人員介紹,到外面寄讀的學生往往會考成績不理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校會考的及格率和優秀率,而這兩項又是普通學校申請二級、一級達標校的硬指標,而且學生如果會考不及格,也會影響到畢業和高考。

即時快評

再提普及高中教育
□林艷騰
不可否認,高中寄讀生制度的出發點是好的,既可以讓一些中考臨場發揮不好的學生有機會到優質高中學校學習,又可以讓寄讀校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和彌補公用經費的不足等。但是,這種制度造成教育亂收費、加劇教學的不平衡等。2004年,我省開始提出禁止公辦高中招收“借讀生”、“寄讀生”和“走讀生”。今年,在禁止招收寄讀生的同時又允許擇校生的存在,儘管規定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比例最高不得超過該校當年招收高中學生計畫總數的30%。
寄讀生、借讀生、走讀生、繳費生、擇校生等花樣繁多的名堂,實質上都是對公辦高中學校教學資源的占用,不外乎是你多交一大筆錢,就可以到優質學校讀書。明眼人都看得出,這類學生每增加一個人,就必然要擠占公費生的招生名額,使一些本來有可能讀“公費”的學生最後受招生名額的限制,不得不落入寄讀或是擇校行列,從而給家長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我們可以假設一所優質學校本來可以容納1000名學生,但是在招生的時候公費部分只設定700名,其他300名則為寄讀生或擇校生。試想想,如果高中學校全部根據學生的成績和志願錄取,錄取來的全部是公費生,那么,原來要450分的錄取線也許只要400分就可以,其他300名學生同樣獲得讀“公費”的機會。相同道理,優質學校招了1000名公費生,另外再招300名寄讀生或擇校生,為什麼就不能直接把招生名額定在1300名呢?優質學校需要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和彌補公用經費的不足,普通高中就不需要嗎?
2003年,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提出,力爭到2005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即6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80%以上);到2010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0%以上,普及高中教育。普及高中教育不能僅靠少數幾家重點高中,它需要更多的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至2005年,目標實現,下階段,就是如何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普及高中教育。要普及高中教育,就要實行教育資源重組和最佳化,提高薄弱高中的辦學水平,培育優質高中資源。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就是扶持和建設好一批示範性高中,帶動普通高中教育整體質量的提高,寄讀生、擇校生等的存在卻違背這項原則,實際上是加劇了高中教育的不平衡,是對更多普通高中學校的扼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