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荊州張丞相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張丞相:即張九齡。張九齡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貶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⑵所思:所思慕的人,所思慮的事。
⑶悵望:惆悵地看望或想望。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相對,唐人也稱荊州為荊門。
⑷舉世:普天下。
⑸方將:將來,未來。與農圃:做耕田種菜之事,指隱居躬耕。
⑹藝植:種植,耕種,栽植。老丘園:終老於田園。丘園,家園、鄉村。
⑺飛雁:一作“飛鳥”。飛,一作“無”。
⑻何由:怎能。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我所思念的人在哪裡呢?我悵然遙望疊嶂深處的荊門山。
普天之下沒有人賞識我,您對我的提拔讓我終生感激。
如今您已遠去,我也將要隱居種田,終老家鄉。
南飛的大雁漸漸飛到視野盡頭,可是怎樣才能將我的心語傳達給您呢?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開元二十二年(734),張九齡為中書令,次年擢王維為右拾遺,是年王維三十五歲。在此之前,王維在政壇上沒有任何地位。在政壇上,張九齡對王維有著深厚的知遇之恩。所以王維視張九齡為伯樂、恩人。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張九齡因所薦監察御史周子諒忤旨,被貶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當張九齡被貶荊州之後,舉朝之士但求自保,而不再敢直諫於皇帝,王維卻不避權貴,寫成此詩表達對張的知遇之恩。《資治通鑑》記載:“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榮自保位,無復直言。”朝局漸漸地陷入李林甫等小人之手。王維思念恩公和過去朝政清明的時代,對當下朝局失望透頂,逐漸遠離朝局,過著半仕半隱的生活。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寄荊州張丞相》這首詩寄託作者對張九齡的深切懷念,抒發世無知音,自己也將歸老田園的情懷。
此詩首句借用了古人現成的樂府詩句—“所思竟何在,洛陽南陌頭。”(沈約《臨高台》)“所思竟何在?相望徒盈盈。”(劉孝綽《歌行》)相比於律詩詩句,南朝樂府詩句更接近於口語,律詩中以樂府詩句開篇,使得詩意流轉而富有情韻。詩人舉目遠望,而以“深”字寫遠望之景,將荊門山寫出悠遠淵然的意蘊。張丞相對詩人有著舉世無雙的恩情,可是皇帝被小人迷惑,詩人也沒有什麼辦法,只能歸隱田園。詩人最後說“何由寄一言”,感覺南飛的大雁難以傳達自己的心意,這份心意中,既有對恩公的掛懷與思念,也有一言難盡的苦衷。同時,尾聯的“目盡南飛雁”一句,與“悵望深荊門”嚴密照應:“目盡”對應“悵望”,“南飛雁”對應“深荊門”,“何由寄一言”一語收束中二聯對張丞相與王維故交以及王維無奈歸隱現狀的描寫,精工有致。能以精工之筆寫詩,卻帶給讀者平淡自然之感,可以說詩人達到了非常高的創作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