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假說

寄生蟲假說,是瑞士聯邦水產科技研究所教授朱卡·約凱拉、美國華盛頓大學副教授馬克·迪布達爾、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庫爾蒂斯·利文斯提出的有關物種性進化的“寄生蟲假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寄生蟲假說
  • 外文名:Parasitic hypothesis
  • 國家:瑞士
  • 大學副教授:馬克·迪布達爾
  • 大學教授:庫爾蒂斯·利文斯
  • 阻止:無性生殖的有機體大量繁殖
寄生蟲假說簡介,寄生蟲假說觀點,寄生蟲假說實例,

寄生蟲假說簡介

科學家們在《美國博物學家》雜誌7月刊上發表文章指出,自然界各物種在方面的進化可能是應對寄生蟲的一種防禦手段。
這一假說建立在數學模型基礎上,不過科學家在自然界中也的確觀測到了類似例子。約凱拉等人自1994年起,對一種小型水生蝸牛——紐西蘭泥蝸的幾個種群進行了為期10年的觀測。
性進化在自然界物種的進化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關於這一話題仍有諸多未解之謎。一些物種,如細菌、部分植物爬行動物,採取無性生殖方式繁育後代,單個個體即能夠完成生殖;而有性生殖的物種,必須雌雄交配方能“生兒育女”。如此看來,無性生殖似乎效率更高,但在當今自然界中,占據統治地位的卻是有性生殖。“寄生蟲假說”回答了這一問題。
“研究表明,在寄生蟲豐富的環境中,有性生殖可以賦予物種進化優勢。”約凱拉表示。

寄生蟲假說觀點

“寄生蟲假說”認為,寄生蟲可以阻止無性生殖有機體大量繁育。當無性生殖的物種繁殖時,個體會自我克隆,分毫不差地將自己的基因完全複製。由於各個體擁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它們也擁有針對寄生蟲的完全相同的弱點。如果某種能利用這些弱點的寄生蟲迅速興起,整個群體就可能被摧毀。
另一方面,有性生殖物種的後代自身的基因都是獨特的,因此,某些寄生蟲能夠破壞該物種的一部分,卻無法摧毀整個物種。理論上講,這可以使有性生殖群體保持穩定,而無性生殖物種受制於某些寄生蟲時就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寄生蟲假說實例

紐西蘭泥蝸具有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個版本。科學家們分別監控了這兩個版本的種群數量變化以及它們受寄生蟲感染的情況。科學家發現,在初始階段,無性生殖的紐西蘭泥蝸非常繁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泥蝸越來越容易受到寄生蟲感染,它們的數量也急劇減少,其中一些亞型甚至完全消失。有性生殖的紐西蘭泥蝸種群數量則非常穩定。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寄生蟲假說”的實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