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隱者

《寄李隱者》就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倪瓚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首二句寫實景,寫夜月下清幽的水邊景色;三、四句是詩人的浮想,寫其欲游之念;五、六句是詩人想像李隱者生活的愜意,一邊喝酒,一邊欣賞著湖光山色;末二句以典故寫夢訪隱者,可見思念之深及興致之高。全詩蕭散幽淡,自然古樸,頗有意境,有陶淵明詩之神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寄李隱者
  • 作者:倪瓚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元詩別裁集》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李隱者
南汀新月色,照見水中蘋。
便欲乘清影,緣源訪隱淪。
君住鈿山湖,綠酒松花春。
夢披寒雪去,疑是剡溪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李隱者:李姓隱士,其人未詳。
2.汀(tīng):水邊平地。
3.蘋(pín):一名四葉菜,生淺水中。
4.清影:指月光。
5.緣源:沿著河流上溯。隱淪:指隱逸之人,即“李隱者”。
6.鈿山湖:即澱山湖。在今上海青浦境內。
7.松花春:松花酒。古人酒常用“春”命名。
8.“夢披”二句:《世說新語》載:王子猷雪夜思念朋友戴逵,便連夜乘舟前往,天明到達戴逵所住的剡溪,又折回。人問其故,他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此即借用訪戴事,說自己夢中前訪李隱者,既寫自己思友,又關合李隱者身份。剡溪,浙江省曹娥江上游,在今嵊州。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新月當空,月光閃爍,映見水中點點蘋草。
不禁遊興大發欲乘此月夜,溯流造訪那隱於幽處的友人。
友人住在色綠如春的鈿山湖畔,正舉杯小酌著松花美酒。
可是友人終究遠在他鄉,希望也能像王子猷那樣夢中前訪一次。

創作背景

倪瓚平生不慕顯貴,所交多處士學者,詩酒往來,盡興而已。此詩即其贈予同道友人。“李隱者”雖未詳其人,但可知系作者欽慕的隱士,與作者有共同語言。此詩即作於新月升天之夜,寫對友人的思念。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首二句寫作者夜賞新月,照著水中蘋草,突然引發了興致,欲乘月色訪隱者。此二句寫來頗有意境。三、四句是詩人的浮想,寫其欲游之念。李隱者應是作者摯友,故思及其人之同時,連同其恬淡安祥的生活亦浮現腦際松花美酒,色綠如春鈿山湖畔,友人正舉杯小酌。但是詩人造訪友人之念,終究未成事實,只能在夢中前往。五、六句想像李隱者生活的愜意,一邊喝酒,一邊欣賞著湖光山色。末二句用王子猷雪夜訪戴逵典,說明自己興致之高。用一個“夢”字引出這段故事,顯出清幽之情,足見其瀟脫之心境。同時,“夢”字,亦說明未去,只是一種想像。從詩題看,是“寄”,也說明未去。作者由眼前之景觸發了對澱山湖風光的嚮往和思友之情,這也是寫作此詩的起因。“剡溪”是有名的風景區,一方面與所用典故有關,另一方面是比喻李隱者所居之地如剡溪一樣風光如畫。詩人在此借用這個典故,表現他傾慕魏晉風度,希望朋友之間不必庸俗的人情往來,僅僅乘興盡興足夠矣。於此亦可窺見作者我行我素的生活態度。
全詩寫得清幽瀟脫,頗有意境,尤以末兩句為最。詩中流露出恬淡的隱者情懷,如錢溥所言“迥無一點塵俗氣。倪瓚本人推崇陶淵明、韋應物,其五言詩具有自然秀拔、素淡無華的特點,此詩用淡墨輕抹,正具這種特色。

名家點評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孫小力:此詩用詞不求對仗工整,無斧鑿之痕。詩人沿其所見、所思、所夢一路寫來、脈絡清晰,明白如話,卻也不無引人遐思的神韻。(《元明清詩鑑賞》)
蘇州大學文學教授王英志:除一二句是實景,點出清幽的水邊景色之外,其餘六句皆是虛景,藉以表達懷念的感情。三四句寫欲訪隱者的心愿,五六句轉寫李隱者的隱居生活,不無神往之意。七八句則以典故寫夢訪隱者,可見思念之深。詩蕭散幽淡,自然古樸,確得陶、柳之風。(《元明清詩詞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總編輯李夢生:詩人在月光下邁步在水邊,淡淡的月光照著水中的花,呈現一派和平靜穆的景象。對這肅潔靜謐的環境,他浮想聯翩,產生了想和友人李隱者共游的衝動。可是友人遠在他鄉,因此他的心便飛向友人身旁,想像友人正飲酒賞月。欲見不能,最後詩人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夢中實現。詩如涓涓細流,悄悄地從心中淌出,由愛景愛月到思人,由思人到思而不見的悵惘,一路寫來,樸素無華,淡雅清朗,思想與境界和諧完美地統一在一個象限中。從詩中,我們可以深切地品味到這位被人稱為“高士”的詩人淡泊的胸懷,體會到只能從陶淵明、韋應物等人的詩中才能感受到的神韻。(《元明詩三百首注評》)

作者簡介

倪瓚(1301—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別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江蘇無錫人。元末明初畫家、詩人,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倪瓚家中富有,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書法從隸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有《清閟閣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