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寂靜
拼音
jì jìng
引證解釋
1. 沒有聲音;安靜。
唐穀神子《博異志·馬侍中》:“四更,
東方月上,燧覺寂靜,乃出而去,見人馬骨肉
狼藉。”
宋
梅堯臣《翠竹亭》詩:“種竹几千個,結亭三四椽。遊人多寂靜,啼鳥亦留連。”
明
孟稱舜 《桃花人面》第四出:“今日同俺爹拜掃回來,村途寂靜,
緩步先行。”
《紅樓夢》第一〇一回:“只見園中月色比外面更覺明朗,滿地下重重樹影,杳無人聲,甚是
淒涼寂靜。”
《秦並六國平話》卷上:“四聲萬歲響連天,三下
靜鞭人
寂靜。”
魯迅《三閒集·怎么寫》:“夜九時後,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樓里,除我以外,沒有別人。我沉靜下去了。寂靜濃到如酒,令人微醺。”
2. 宗教指擺脫一切煩惱憂患的純靜心境。
《百喻經·煮黑石蜜漿喻》:“五熱炙身,而望清涼寂靜之道,終無是處。”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心鏡明,長鑒照,寂靜修行棄喧鬧。”
《
雲笈七籤》卷十七:“心體寂靜,妙用無窮,故名真慧。”
其它相關
(一)心凝住一處之平等安靜狀態。遠離本能所起的精神動搖,稱為寂;斷絕一切感覺苦痛之原因而呈現安靜之狀態,稱為靜。蓋由修
禪定,可令心止於一處、遠離散亂等,且攝持平等。
(二)指
涅盤之寂滅無相。無生即寂,無滅即靜;涅盤境界遠離諸苦,湛然常住,
無生無滅,故稱為寂靜。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就有餘依及無餘依地各說四種寂靜。
(一)有餘依中:
苦寂靜,謂永盡諸漏,及斷除後有之眾苦,而得當來不生之法。
煩惱寂靜,謂斷除一切之煩惱,而得畢竟不生之法。
不損惱有情寂靜,謂永斷煩惱,不造諸惡,修習諸善。
舍寂靜,謂恆住於‘舍’性之中,不喜不憂,安住於正念正知。
(二)無餘依中:
數教寂靜,謂諸數及言教等並息。
一切依寂靜,謂有餘依中雖有施設依乃至後邊依等八依,今於此境界中總斷離此等諸依。
依依苦寂靜,謂依準前述之八依,永滅除眾生之苦。
依依苦生疑慮寂靜,依準前述之八依,苦之疑慮不生。
詩作
名稱:寂靜
作者:王增增
內容:
這個世界突然寂靜了
沒有來時的嬰兒涕哭
沒有來時的親人熱烈
這個世界真的寂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