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龍興寺

《宿龍興寺》是唐代詩人綦毋潛的作品。此詩描繪了龍興寺夜晚的美景以及詩人對佛門淨地的虔誠嚮往。全詩內容貼切自然,手法不落俗套,運筆從容、精確。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全詩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宿龍興寺
香剎夜忘歸,松青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淨,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①龍興寺: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南。
②香剎:寺院。此指龍興寺。
③忘歸:忘返。
④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
⑤比丘:和尚。
⑥心:禪心。
⑦青蓮:青色蓮花,佛書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來講佛法。
⑧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全詩譯文

造訪龍興寺,夜深忘記了歸去;青青古松樹,掩映佛殿的大門。
方丈室里寬敞乾淨,燈火通亮;和尚披衣繫著佛珠,吟誦詩文。
心地像陽光般明亮,純潔透明;佛法如蓮花般聖潔,微妙清靜。
天女撒下的花朵,飄落佛前;銜花翻飛的鳥兒,離去無聲 。

創作背景

綦毋潛一生遊宦四方,曾經寄宿過很多寺院。此詩是詩人在龍興寺過夜有所感而作。

作品賞析

文學鑑賞

首聯說“天色將晚時”欲往龍興寺投宿——“香剎夜望歸,松清左殿扉”。許多詩人喜歡描寫夜晚富有情調的景致,少了夜色,景物仿佛就沒了靈魂。綦毋潛也選取了夜空下寶剎靜謐肅穆的美景,詩人未多加修飾就描繪出樹木掩映的寺院在夜幕籠罩下的神秘幽靜了。清風拂著松林,詩人探頭向寶殿里張望,但見“燈明方文室,殊系比丘衣”一時間,強烈感受了寶剎里的穆然氛圍。頸聯寫僧人日常生活:“白日傳心靜,青蓮喻法微。”他們白日裡口傳心經,夜晚打坐修煉。詩人從未這樣近距離接觸過僧人生活,滿心的敬仰之情從字裡行間透出。尾聯謂當此之際,詩人深為佛門感化。“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純屬造境,“天花”是佛教用語,暗示佛門清音,沐浴了詩人的凡俗之心。
此詩把夜宿龍興寺的所見所聞與詩人領悟到的佛法佛理結合了起來,一方面採用描寫,敘事的手法,極力表現龍興寺所見所聞的人物、風景,達到抒禪趣、寫禪境的境界。另一方面採用議論、抒情的手法,“白日傳心淨,青蓮喻法微”,達到述佛理、現禪意的目的。

名家點評

唐詩選》:玉遮曰:無刻煉,無脂粉,漸近自然。
《唐詩解》:此詩語極無味,格調甚卑,入於鱗選,我所不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何景明曰:詞意渾沉,足悟禪趣。蔣一梅曰:工出自然,天趣特逸。
唐詩評選》:三四用事入化,結尤神合禪理,詩只此不墮蔬筍氣。
《近體秋陽》:上句由淨得傳,下句由喻得微,然上可及,下不可及(“白曰”聯下)。奇麗鬆動,使讀者興逸神往(末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評:通首婉麗,一結尤出妍姿。嚴敬禮曰:披讀一過,如入清淨世界,足使塵慮都除。

作者簡介

綦毋潛(691-756),字孝通,唐代南康(今江西贛州)人。玄宗開元八年(720),落第還鄉。開元十四年(726)又赴京科考,終於進士及第,從此入仕。安史之亂後歸隱,輾轉於江淮一帶,此後便不知所終,享年約六十五歲。《全唐詩》收其詩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