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宿龍回
- 作者:楊萬里
- 創作年代:南宋
- 出處:《誠齋集》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宿龍回
大熟虛成喜,微生亦可嗟。
禾頭已生耳,雨腳尚如麻。
頃者官收米,精於玉絕瑕。
四山雲又合,奈爾老農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龍回:關名,在長沙東南四十五里關山,兩關相連,中間僅有一路相通。
②大熟:莊稼大豐收。虛成喜:喜事已成空,白白歡喜了一陣,盼望了一回。
③微生:猶言“低賤”的老百姓。嗟(jiā):嘆,為協韻。
④禾生耳:稻穗因久雨而生芽。《朝野僉載》記古諺:“秋甲子雨,禾頭生耳。”即是說秋季多雨,晚稻容易得黑霉病、黃穗病。
⑤雨腳:雨落下來如線之腳,故名。也稱“雨足”。如麻:像麻林一樣的密集,言雨之密。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雨腳如麻未斷絕”。
⑥頃者:用法不一,或指過去,或指近今,這裡是過去義(宋人用法皆如此),說上次的經驗如何。
⑦精:本義即是擇選米之精美者。絕瑕:無瑕,玉往往夾石夾雜質雜色,叫作瑕,純淨如一者難得,故玉以無瑕為最可貴。此言官府收租米,挑剔極端苛細,都要上好的精米,有一點不合也繳納不上。
⑧合(hè):聚集到一起。俗語說:“一塊雲彩下不成雨。”陰雲四合,天黑成一色,久雨不晴之象。
⑨奈:奈何的省用,怎么辦。爾:你們。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莊稼本來長勢不錯,本指望能獲得豐收,但最終還是遭遇了天災,讓人們空歡喜了一場,這些無助農民的遭遇真是可嘆啊。
晚稻已經因為連綿不絕的秋雨害上了黑霉病,可雨還是下個不停。
往昔官府收租米的時候非常挑剔,好比挑選無瑕美玉一樣,有一點不合格也不行。
天上陰雲四合,眼看一場秋雨又要來臨了,你們今年的生活可怎么過下去啊。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時值孝宗即位,銳意恢復之際,舉國上下,人心振奮。這種形勢影響到誠齋的早期詩作有兩方面內容十分突出,一是愛國憂時,二是關注民生。這首詩就是屬於後類的作品。當年秋天,楊萬里赴長沙訪友途經龍回,看到久雨不晴,莊稼豐收無望,再加上官府苛政,致使農民貧困的情景,有感而發,寫了這首關心民瘼的詩篇。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這首《宿龍回》屬於楊萬里的早期作品,是一首憫農詩。
首聯,詩一開頭就從“嗟”字落筆突出一個“憂”字,寫大熟之喜竟成虛空,也就是特大豐收成為泡影,這“憂”就由於喜的落空而更顯沉重,比直說歉收給人們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壓力,直使人感到老天爺簡直在跟“微生”們開玩笑:先給以豐收的誘惑,繼給以災歉的打擊。詩人在這裡著一“虛”字,翻喜為憂,因而使第二句的“可嗟”就具有更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這“可嗟”既是對老百姓的同情,也是對老天爺的詛咒,感情十分強烈。
頷聯,詩人用兩句詩作形象的描寫,點出了上文大喜成虛的原因:“禾生耳”已經足以使豐收的熱望成為一場空歡喜,“雨如麻”就更攪得人們煩擾憂戚,心亂如麻。這裡,“已”、“尚”二字看似平常,實際上卻最確切地傳達出農家此時心中的深憂。
頸聯,由上文的寫天災轉到寫人禍,寫官府對農家的征斂。詩人並不正面描寫官府如何橫徵暴斂,而只是敘說過去的經驗。過去,官府收米,要的是精白如玉絕無雜質的稻米,要的是“粒粒如玉璫”(皮日休《橡媼嘆》)一般的糧食。這使人想到自唐至宋苛刻的征斂由來已久,也使人想到如今的現實更難以應付:發芽的稻穀不能變成“玉絕瑕”的精米,農家不可能避開猛於虎的苛政。詩人在這裡已不只是“嗟”天災了,更加進了“嗟”人禍的內容。這就使上文的“可嗟”有了更豐富的內涵,體現出詩人更為深廣的憂民之心。
尾聯,一句寫景,一句議論。景寫四山雲合。孤立看來,詩人似乎是在渲染山色的迷離朦朧、綽約多姿,但將此景一放到上文所敘的此情此境之中,它便成了農家心頭的重重重壓,因為它預示著更多的秋霖,將損失更多的糧食,何況這裡還著一“又”字,其增加的壓力真可謂一字千鈞。緊跟的一句議論作結,就顯得有力而深沉,把詩人的嗟嘆,推向了更深的層次:農家以何納官的問題、如何度歲的問題、怎樣消除心頭煩憂的問題、尋找生活的出路的問題……詩人就這樣以“嗟”字為一篇之綱,以“憂”字為一篇之骨,寫出了農民在天災人禍雙重重壓下的艱難困苦,批判了官府的苛征,表達了對農家命運的深切同情。如果讀者和《江湖集》中的《憫農》、《農家嘆》、《觀稼》、《農家》、《秋雨嘆》等許多關念民生的詩篇並讀,讀者就會發現,楊萬里的早期詩作,憂國憂民思想是十分強烈的,這和他的不擾民的政治志願和政治實踐是完全一致的。
講到誠齋詩,一般都喜歡論他的“活法透脫”、 “幽默風趣”等等。這固然是誠齋之所以為誠齋而獨具面貌,但他的詩也並不是一副面孔到底。他的這首《宿龍回》以及不少關心民生疾苦的詩篇,就並不注重“活法”與“透脫”。如果“透脫”的對面是“執著”,那么,這首詩倒可以說是一首十分“執著”的作品。它執著於詩中的一個“嗟”字,執著於詩外的個“憂”字,“憂”而“嗟”,“嗟”其所“憂”,一層深一層地反覆講自已的“嗟”和“憂”,寫農家的“嗟”和“憂”,以引起讀者的“嗟”和“憂”。這幾乎和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皮日休、陸龜蒙等人的現實主義樂府同嗟同憂了。這和楊萬里的“詩也者,矯天下之具也”(見楊萬里《詩論》)的觀點正有著緊密的關係。
名家點評
浙江大學教授周啟成《楊萬里和誠齋體》:《宿龍回》詩的前六句借用農夫的口吻,訴說作物的病害,更抱怨不知體恤百姓的官府;後二句則是從作者自己的身份寫出,他仰望那陰雲四合的天空,心裡想:這些農家該怎么活啊!此詩語言質樸,對於農民的生活和心情體驗很深。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等。宋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