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楚國寺有懷

宿楚國寺有懷

《宿楚國寺有懷》是唐代詩人趙嘏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宿楚國寺有懷》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趙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其他作家鑑賞,自我鑑賞分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宿楚國寺有懷》
唐·趙嘏
風動衰荷寂寞香,斷煙殘月共蒼蒼。寒生晚寺波搖壁,紅墮疏林葉滿床。
起雁似驚南浦棹,陰雲欲護北樓霜。江邊松菊荒應盡,八月長安夜正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楚國寺:據《酉陽雜俎》記載:寺在長安晉昌坊。寺內有楚哀王等金身銅像。
②壁:一作碧,碧波講。
③南浦:在古詩詞中,南浦通常指水邊的送別之所,如“長亭”等,成為唐代送別之處的代名詞。
④北樓:不知何指,唐詩中,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中有“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句。
⑤江邊松菊:指故園松菊,古人常用松菊代指品格高潔。暗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句意。

白話譯文

清風吹動著這滿池塘衰敗的荷葉,只散發出淡淡的荷葉余香,被風吹散的孤煙和那殘缺不圓的明月在灰白色滲危端厚的廣闊天際下相互映襯,共同生出那淒靜又蒼茫的夜色。入秋的夜總是格外清冷,心中亦是頓邀淚照坑生寒意,淒涼之感襲來,好似一江碧波江水正搖撼著這楚國寺,屋外的紅葉也在獨自旋轉、飄零落地,也有那些誤落入屋內,散落在床塌之上。不知何處的棹聲驚動了草叢中的睡雁,大雁紛紛從南浦中飛起,漫天的陰雲籠罩在那高高的北樓之上,似乎是想要遮蓋那瓦片上的冷霜。江邊上的原有的松菊怕是已經枯敗荒蕪不見了吧,可憐了這八月的長安的漫漫長夜,該如何度過。

作品鑑賞

其他作家鑑賞

⒈“風動頁屑背衰荷寂寞香,斷煙殘月共蒼蒼。”
秋風吹動衰敗的荷蓮,飄來了令人感到寂寞孤獨的殘餘香氣。斷續不輟的霧靄和殘缺不全的月輪,共同生出淒迷而又蒼茫的夜色。詩人八月夜宿長安楚國寺,見到荷凋香 孤百花謝,煙斷月殘夜色蒼,便勾出這幅秋意蕭瑟的清冷淒惘的夜景。 詩句採用隱喻手法,白描自然,又富有象徵意味,饒有情韻。大好年華的流逝,客游奔波的徒勞,孤寂艱辛的處境,淒涼迷惘的前景......封建文人有志難騁的落寞哀吟和低回消沉的情思傷感溢於詩外。
⒉“寒生晚寺波搖壁,紅墮疏林葉滿床。”
詩人旅居在楚國寺中,夜闌時分,頓生涼意,還感到一江寒水正搖撼著寺廟的牆壁。透窗望去,只見紅葉自稀疏的樹枝上凋落,有的還鋪到了詩人居室的床上。這是詩人八月夜宿楚國寺的感懷。寒氣凜冽使詩人夜不能眠,紅葉凋零甚至飄入寢房。詩句勾出一幅充滿蕭殺秋意的寺林夜景。工整的對句中運用誇張的手法,拜龍斷白描真切,緣景悟情,詩人不得志而落寞膠槓乎悒鬱的情思傷感盡在言外。

自我鑑賞分析

通過上述“白話譯文”的通讀理解,我們對全詩有了大致上的了解。該部分主要對其中的意象、環境和情感進行分析解讀。我們通過首聯、頷聯、頸鏈、尾聯四大塊進行鑑賞分析:
首聯中,詩人選用了冷風、衰荷、斷煙和殘月四個意象。衰荷一意象點明了此時已經到了夏末秋初的時節,“寂寞”一詞在這裡是擬人的修辭手法的運用,用來描寫衰敗荷蓮的余香,其實是詩人自己內心寂寞,飄零無依的傷感。“斷煙”、“殘月”兩意象的巧妙組合,營造出秋意蕭瑟,雲霧飄渺,淒清蒼茫的夜色,為全詩奠定下感傷、淒清的基調。
頷聯中較為突出的意象,便是“紅葉”尋墊陵。獨自飄零、旋轉無依的紅葉應請,從樹上凋落,看似在寫秋景,給人以悲秋之感,實則為詩人個人的象徵,紅葉即詩人,詩人即紅葉。表明了詩人無人為伴的孤獨,人生的鬱郁不得志,四處漂泊的傷感。見到此情此景,悲從中來,心中充滿了對現實的無可奈何之情。
頸聯中不出意外的運用到了“大雁”、“陰雲”、“南浦”和“北樓”意象,這一意象在我們所閱讀過的詩歌中並不陌生,該意象的選取都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即“送別詩”中的常用意象。那么此時獨自借宿在楚國寺的詩人要和誰作別呢?為何要分別呢?分別後又將去向何處?這一系列問題才應當是本聯的重點所在。首先我們知道如“詞句注釋”中第一個注釋中寫到,“楚國寺中有楚哀王等金身銅像”,再結合詩人的生平,詩人胸懷壯志,年輕時便四處遊歷,多次參加選官考試,為求功名而奔走。說明詩人是懷有一個能夠報效國家,施展才華的雄心的。但是屢次考試的失意,無人問津的落寞,讓他內心彷徨抑鬱。此時作別的將是何物?既是作別楚國寺,更是作別過往,作別初心。大好年華的流逝,客游奔波的徒勞,孤寂艱辛的處境,淒涼迷惘的前景等等是否會讓他做出別樣的選擇?
尾聯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江邊松菊”的分析。如“詞句注釋”中對“江邊松菊”的理解,指的是故園松菊,在漂泊途中,詩人回想故園的松菊,從中可以知道詩人的思鄉之情溢於言表;松菊又是品格高潔的象徵,也表明了詩人不願與世俗同流。尾聯中詩人再次點明時間、地點,漫漫長夜卻無人交談,內心孤苦、鬱悶難解。
綜上所述,在本詩的鑑賞分析中,筆者主要對字詞、意象和修辭方法及表現手法等方面入手,對詩人在詩中的情感抒發做出鑑賞,該觀點僅為筆者個人看法,望大家能夠批評指正,不斷完善。

作者簡介

趙嘏(gǔ),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中唐詩人。年輕時四處遊歷,大和七年(833)預省試進士,下第, 寓居長安8年,常出入豪門,“陪接卿相,出入館閣”,與牛、李兩黨的達官顯貴均有接觸,為求功名而奔走。後為餬口,其間似曾遠去嶺表做了兩年幕府。約在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後回江東, 家於潤州(今鎮江);當年秋,舉鄉貢進士,再入長安。會昌四年進士及第,會昌五年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847)復往長安,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於任上。他中進士前,其詩名已譽滿天下,王公大臣時常邀趙嘏到府衙作客,並表示了對他的尊敬和推崇。現存詩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成就最高。
頷聯中較為突出的意象,便是“紅葉”。獨自飄零、旋轉無依的紅葉,從樹上凋落,看似在寫秋景,給人以悲秋之感,實則為詩人個人的象徵,紅葉即詩人,詩人即紅葉。表明了詩人無人為伴的孤獨,人生的鬱郁不得志,四處漂泊的傷感。見到此情此景,悲從中來,心中充滿了對現實的無可奈何之情。
頸聯中不出意外的運用到了“大雁”、“陰雲”、“南浦”和“北樓”意象,這一意象在我們所閱讀過的詩歌中並不陌生,該意象的選取都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即“送別詩”中的常用意象。那么此時獨自借宿在楚國寺的詩人要和誰作別呢?為何要分別呢?分別後又將去向何處?這一系列問題才應當是本聯的重點所在。首先我們知道如“詞句注釋”中第一個注釋中寫到,“楚國寺中有楚哀王等金身銅像”,再結合詩人的生平,詩人胸懷壯志,年輕時便四處遊歷,多次參加選官考試,為求功名而奔走。說明詩人是懷有一個能夠報效國家,施展才華的雄心的。但是屢次考試的失意,無人問津的落寞,讓他內心彷徨抑鬱。此時作別的將是何物?既是作別楚國寺,更是作別過往,作別初心。大好年華的流逝,客游奔波的徒勞,孤寂艱辛的處境,淒涼迷惘的前景等等是否會讓他做出別樣的選擇?
尾聯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江邊松菊”的分析。如“詞句注釋”中對“江邊松菊”的理解,指的是故園松菊,在漂泊途中,詩人回想故園的松菊,從中可以知道詩人的思鄉之情溢於言表;松菊又是品格高潔的象徵,也表明了詩人不願與世俗同流。尾聯中詩人再次點明時間、地點,漫漫長夜卻無人交談,內心孤苦、鬱悶難解。
綜上所述,在本詩的鑑賞分析中,筆者主要對字詞、意象和修辭方法及表現手法等方面入手,對詩人在詩中的情感抒發做出鑑賞,該觀點僅為筆者個人看法,望大家能夠批評指正,不斷完善。

作者簡介

趙嘏(gǔ),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中唐詩人。年輕時四處遊歷,大和七年(833)預省試進士,下第, 寓居長安8年,常出入豪門,“陪接卿相,出入館閣”,與牛、李兩黨的達官顯貴均有接觸,為求功名而奔走。後為餬口,其間似曾遠去嶺表做了兩年幕府。約在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後回江東, 家於潤州(今鎮江);當年秋,舉鄉貢進士,再入長安。會昌四年進士及第,會昌五年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847)復往長安,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於任上。他中進士前,其詩名已譽滿天下,王公大臣時常邀趙嘏到府衙作客,並表示了對他的尊敬和推崇。現存詩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成就最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