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民歌

宿松民歌是流傳在安徽省宿松縣境內傳統民歌(贛語)的總稱。它語言生動,曲調優美動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格,是宿松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創造出來流傳至今的集體抒情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宿松民歌
  • 範圍:安徽省宿松縣
  • 語言贛語
  • 拍子典例:《駕竹排》第二段
淵源,影響,

淵源

宿松古稱松茲候國,建縣於西漢高后年間,至今已有2000餘年,地處皖、鄂、贛三省八縣結合部,位於長江下游北岸,是吳楚文化的交匯帶。境內有山區、丘陵、湖區和平原自西北向東南階梯式分布。由於與周邊文化的交融和地形地貌的異彩紛呈,促成了宿松民歌題材豐富,體裁多樣,現已蒐集整理的宿松地區傳統民歌836首,有山歌、小調、號子、歌舞曲及風俗歌曲等多種類別。
宿松民歌的具體起源時間無法考證,但現今蒐集到的民歌均為明代以後開始在本地傳唱。建國後,我縣組織過三次大規模的民歌蒐集整理工作,編印過《宿松民歌選》、《宿松民歌曲譜》等書刊。這些作品,是宿松人民口頭創作,口頭演唱,口耳相傳的典型文化表現形式。自1949年後,宿松人民創作傳唱民歌形成熱潮,宿松民歌也逐漸由口頭記憶轉向書面記載,由鄉村走上舞台。

影響

宿松民歌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著宿松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習俗,方言土語大量入詞,詼諧幽默,形象生動,旋律優美,調式上除採用徵、宮調外,還有全國民歌中罕見的羽調式歌曲(如《太陽下山岸上昏》)。在節拍形式上還有罕見的3拍子,如《駕竹排》第二段。演唱上真、假嗓音相結合。演唱方式有對唱、合唱、獨唱等多種方式。宿松民歌具有較高的文學和音樂審美價值,對於研究宿松的民俗文化也有頗高的借鑑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