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國學經典

容齋隨筆/國學經典

《容齋隨筆》是在洪邁使金受挫、罷官歸家時開始創作的。《容齋隨筆》內容極為廣泛,上自朝廷治亂得失,經史子集百家之言,下至山水風物、詩詞文翰及丈人學士的奇聞瑣事無不收入其中,所涉學科合經學、史學、天文、地理、哲學、考古、國小、文學等等。稱其為宋代社會政治之百科全書亦部為過,且行文簡練,考據精確,有極高可信度。 《容齋隨筆》內容極為廣泛,上自朝廷治亂得失,經史子集百家之言,下至山水風物、詩詞文翰及文人學士的奇聞瑣事無不收入其中,所涉學科含經學、史學、天文、地理、哲學、考古、國小、文學等等。稱其為宋代社會政治之百科全書亦不為過,且行文簡練,考據精確,有極高可信度。

基本介紹

  • 書名:容齋隨筆/國學經典
  •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 頁數:440頁
  • ISBN:7560168531, 9787560168531
  • 作者:洪邁
  • 出版日期:2011年5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宋代筆記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中《容齋隨筆》更以其豐富的內容,精煉的文筆引起世人的關注。
《容齋隨筆》是在洪邁使金受挫、罷官歸家時開始創作的,自40歲動筆,先後歷時40年才寫成,可以說正好與他宦海沉浮的後半生相伴始終。本書行文自然,整體安排並無嚴格時間順序,也未按事件性質進行分類,完全是作者平日讀書的札記。洋洋數十萬言,是洪邁存世著作中最為完整的一部。

圖書目錄

隨筆卷一
隨筆卷二
隨筆卷三
隨筆卷四
隨筆卷五
隨筆卷六
隨筆卷七
隨筆卷八
隨筆卷九
隨筆卷十
隨筆卷十一
隨筆卷十二
隨筆卷十三
隨筆卷十四
隨筆卷十五
隨筆卷十六
續筆卷一
續筆卷二
續筆卷三
續筆卷四
續筆卷五
續筆卷六
續筆卷七
續筆卷八
續筆卷九
續筆卷十
續筆卷十一
續筆卷十二
續筆卷十三
續筆卷十四
續筆卷十五
續筆卷十六
三筆卷一
三筆卷二
三筆卷三
三筆卷四
三筆卷五
三筆卷六
三筆卷七
三筆卷八
三筆卷九
三筆卷十
三筆卷十一
三筆卷十二
三筆卷十三
三筆卷十四
三筆卷十五
三筆卷十六
四筆卷一
四筆卷二
四筆卷三
四筆卷四
四筆卷五
四筆卷六
四筆卷七
四筆卷八
四筆卷九
四筆卷十
四筆卷十一
四筆卷十二
四筆卷十三
四筆卷十四
四筆卷十五
四筆卷十六
五筆卷一
五筆卷二
五筆卷三
五筆卷四
五筆卷五
五筆卷六
五筆卷七
五筆卷八
五筆卷九
五筆卷十

文摘

【譯文】
七國爭奪天下,沒有不廣泛招攬四方遊說之士的。但關東六國所任用
的相國,無不是他們的宗族和本國人,如齊國的田忌、田嬰、田文,韓國
的公仲、公叔,趙國的奉陽君、平陽君,甚至魏王任用太子為相國。只有
秦國不是這樣,最初與秦國商討大計、準備削平其他國家以開創霸業的是
魏國人公孫鞅(即商鞅)。其他的如樓緩是趙國人,張儀、魏冉、范雎都是
魏國人,蔡澤是燕國人,呂不韋是韓國人,李斯是楚國人。秦王把國家托
付給他們,沒有絲毫疑心,所以最終奪得天下,便是依靠這些人的力量。
燕昭王任用郭隗、劇辛、樂毅,幾乎滅掉了強大的齊國。劇辛、樂毅都是
趙國人。楚悼王任用吳起為相國,因此諸侯都懼怕楚國的強盛,而吳起是
衛國人。
忠恕違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罷了矣。”《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
。”學者疑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
云:“忠恕固可以貫道,子思恐人難曉,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
庸》以曾子之言雖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為道。故日違道不遠。
”游定夫云:“道一而已,豈參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違道,為其未
能一以貫之也。雖然,欲求人道者,莫近於此。此所以違道不遠也。”楊
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盡道,然而違道不遠矣。”侯師聖云:“子思之
忠恕,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此已是違道。若聖人,則不待施諸己
而不願,然後勿施諸人也。”諸公之說大抵不同。予竊以為道不可名言,
既麗於忠恕之名,則為有跡。故日違道。然非忠恕二字亦無可以明道者。
故日不遠。非謂其未足以盡道也。違者違去之謂,非違畔之謂。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蘇子由解
云:“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麗於形,則於道有間
矣。故曰幾於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日上善。”其說與此略
同。
【譯文】
曾子說:“孔夫子之道,概括起來只有忠、恕二字罷了。”《中庸》
說:“忠恕距離道的本源不遠。”學者們懷疑這兩種說法並不相同。伊川
先生程頤說:“《中庸》的作者怕人不懂,才特意說忠恕接近道的本源。
”又說:“忠恕確實可以貫穿全部的道,子思怕人不好明白,所以才降一
等來解釋。”又說:“《中庸》認為雖然曾子說過孔夫子之道概括起來只
有忠、恕二字,但是還擔心人們懷疑它不是道的本源,因此才說離道不遠
。”游定夫說:“道的本源只有一個,豈能用比較來確定?忠恕之所以違
道,是因為它不能一以貫之。儘管如此,但是希望學道的,沒有比這更接
近的途徑了,所以說它離道的本源不遠。”楊中立說:“忠恕的確不足以
概括全部的道,然而它距離道的本源不遠了。”侯師聖說:“子思講的忠
恕,是指加在自己身上不願接受的事情,也不能加在別人身上。這本身已
離開了道的本源了。若是聖人就不會等到加給自己不願意,然後才不加道
於別人身上。”這些人的說法不盡相同。私下我認為道是不能用名稱來表
達的,既然把道的本源,加上忠恕的名稱,就必然有了痕跡,所以說它離
開本源了。然而一旦脫離了忠恕二字,就無法闡明道,所以說它距離道不
遠。這並不是說它不足以概括道的本質。違是指離開,而不是指背叛。老
子說:“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樣,能使萬物得利而不爭功,停留在眾人不喜
歡的地方,所以說它最接近道。”蘇子由也解釋說:“道無所不在,對什
么都有利,水同樣也是這樣。然而它已有了形跡,因而與道就有差距的,
所以說它近於道。然而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妥當的命名,就沒有一個能超過
忠恕的,所以說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樣。”這種觀點和我的看法基本相同。
求為可知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為之說者,皆
以為當求為可知之行。唯謝顯道云:“此論猶有求位求可知之道,在至論
則不然,難用而莫我知,斯我貴矣,夫復何求?”予以為君子不以無位為
患,而以無所立為患;不以莫己知為患,而以求為可知為患。第四句蓋承
上文言之。夫求之有道,若汲汲然求為可知,則亦無所不至矣。P11-12

序言

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宋代筆記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中《容齋
隨筆》更以其豐富的內容,精煉的文筆引起世人的關注。
《容齋隨筆》的作者洪邁,字景廬,號容齋,又號野處,1123年生於
江西波陽,南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卒,贈光祿大夫,諡號文敏。出身於
儒學世家的洪邁是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和考據學者。洪邁學識淵博,
六經文史無不精通,素有“知古莫如洪景盧”的美譽。南宋高宗紹興十五
年(1145)考中宏詞博學科,後授兩浙轉運司幹辦公事,曾歷高、孝、光、
寧四帝,累遷吏部郎兼禮部左司員外郎,擔任過起居郎、中書舍人、翰林
學士等職,參與《日曆》、《實錄》、《國史》等多部宋代史書的編寫工
作。豐富的閱歷和淵博的知識,使他對宋代社會政治經濟情況、社會風習
民俗,歷史典章制度有較深刻了解。其著作甚豐,其中《容齋隨筆》作為
他的著名筆記,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容齋隨筆》是在洪邁使金受挫、罷官歸家時開始創作的,自40歲動
筆,先後歷時40年才寫成,可以說正好與他宦海沉浮的後半生相伴始終。
40年中,他考閱典故,涉獵群籍,視察體物風俗而有所心得,遂為筆記,
在其撰著之中惟有此書“系生平睹記拍奚囊,久而成集,往往傳信後代,
博雅之士亟稱是書”。《容齋隨筆》內容極為廣泛,上自朝廷治亂得失,
經史子集百家之言,下至山水風物、詩詞文翰及文人學士的奇聞瑣事無不
收入其中,所涉學科含經學、史學、天文、地理、哲學、考古、國小、文
學等等。稱其為宋代社會政治之百科全書亦不為過,且行文簡練,考據精
確,有極高可信度,其考據之精堪與《夢溪筆談》、《困學紀聞》相提並
論。
《容齋隨筆》全書包括《隨筆》(一筆,16卷)、《續筆》(二筆,16卷
)、《三筆》(16卷)、《四筆》(16卷)、《五筆》(10卷)共74卷。行文自然
,整體安排並無嚴格時間順序,也未按事件性質進行分類,完全是作者平
日讀書的札記。洋洋數十萬言,是洪邁存世著作中最為完整的一部。
《容齋隨筆》自成書以來,備受歷代學者關注,陸續收錄它的叢書達
十餘種之多,刻本、抄本散見於各代。綜合宋元明清幾代多版本的關係,
基本上可將其版本流傳情況分為兩個系統,各自以宋嘉定本(以章貢本為主
)、宋紹定本為源頭。光緒九年,洪邁刊本依會通館活字本重校,兩個系統
最終走向合流。
《容齋隨筆》自問世以來,歷代學者廣泛稱譽,宋人稱為“可以稽典
故,可以廣聞見,可以證訛謬,可以膏筆端”,對其推贊已極。在現今看
來,雖然其中不免有全書系統散亂、內容駁雜,所接引他人之書未必句句
確鑿等問題,但小疵不掩大優,總體來說,《容齋隨筆》仍是我國古典筆
記的優秀之作。
為滿足廣大讀者需求,我們特地選出《容齋隨筆》的部分優秀篇章結
集出版,同時加譯文以方便閱讀。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故不當之處請廣大
讀者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