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態

家畜生態

家畜與其他生物(如植物、病原微生物及媒介昆蟲)的關係,家畜與生存環境(如氣候、地形、土壤牧地及畜舍等)的關係,即家畜與環境系統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家畜生態
  • 本質:家畜與環境系統的關係
  • 所屬學科:家畜生態學
  • 特點:多數家畜系草食動物
生態關係,地理範圍,環境因素,生態學研究,

生態關係

家畜與其他生物(如植物病原微生物及媒介昆蟲)的關係,家畜與生存環境(如氣候、地形、土壤牧地及畜舍等)的關係,即家畜與環境系統的關係。廣義理解的家畜包括一切人工馴養或放牧的動物。但本文以馬、牛、豬、綿羊、山羊、雞、鴨等常見農業動物為主,因此也包括家禽在內,但不討論放養的魚類及蠶、蜂等。家畜飼養是人類經濟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向受到重視。20世紀30年代出現家畜生態學這一術語,但廣泛與深入的研究是從60年代才開始的。
多數家畜系草食動物,它們以天然草類和種植的作物為食,其主要消費者為人類。野生動物經受自然選擇,但家畜主要是人工選擇的產物。人工選育的目標是為取得質量兼優的皮、毛、肉、乳、蛋等畜產品,一部分大牲畜還常作為運輸和耕種的畜力。為了經濟目的,人們改善其生存和飼養條件,以各種精粗飼料或其他營養物質,並採取種種預防疾病的措施。在人工干預條件下選育和飼養的動物,雖能滿足人類的多種需求,但很易喪失其耐受不良自然環境的能力。在單一種群密集飼養的條件下較易發生暴發性傳染病,造成成批死亡。隨著人們對商品畜產品需求的增加,集約經營的趨向明顯。在世界各地出現了機械化工廠化的飼養場,如養雞場和養豬場等,畜產品產量可成倍增長。但在牧區,牛羊等畜群還是以放牧方式為主,不少地方由於管理不當,盲目追求家畜數量,使草地超載過牧,而發生退化與沙化等惡果。合理管理,嚴格控制草地載畜定額,可有效地恢復植被和防止退化。
由此可見,家畜生態的具體特點雖多種多樣,但和農業生態一樣,即受很強的人為干預,都是與社會經濟系統交織在一起的。
家養動物的種類、分布及其地帶性目前人類飼養的動物主要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主要有4個目:奇蹄目、偶蹄目、食肉目及齧齒目,包括約20多個種,如馬、驢、豬、黃牛,瘤牛、水牛、氂牛、爪哇牛、綿羊、山羊、雙峰駱駝、單峰駱駝、羊駝、馬駝,馴鹿、亞洲象、兔、狗、貓等。鳥類也涉及 4個目:鶉雞目、鳩鴿目、雁形目及鴕鳥目,包括雞、火雞、鵪鶉、珠雞、鴨、鵝、鴿、非洲鴕鳥等。

地理範圍

家畜一般都有其適宜分布的地理範圍,有強烈的地域性特徵,特別是放牧牲畜。例如,水牛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的水網與沼澤地帶;瘤牛分布於熱帶地區;而氂牛卻分布於海拔3000~4000米及更高的高海拔地區。駱駝是乾旱半乾旱地區荒漠與半荒漠放牧場上的特徵性畜種。馴鹿則主要分布在寒帶與寒溫帶的針葉林區以及極地的凍原地帶等。
種內不同的經濟類型或品種也各有其不同的生態要求和相應的地理分布。例如,綿羊中的長毛型半細毛羊(林肯、羅姆尼羊等品種)多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半濕潤與濕潤地區,或植被豐富的森林草原地帶;卡拉庫爾羊以分布於荒漠地帶的品質最佳;中國特有輕裘皮品種灘羊則以分布於乾旱半乾旱荒漠草原的最為理想。
一般地說,家畜因世代處於人工干預的環境條件中,它們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較之野生動物有所衰退。但人們在廣泛的引種過程中利用漸進的馴化方法可使家畜逐漸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
由於區域自然條件的不同、家畜品種間生態要求的差異以及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變化,就逐漸形成了畜牧業分布的地域特點。在中國的東部與南部廣大農業地區,畜牧業與種植業相結合,形成了以舍飼方式為主的農區畜牧業。在西部與北部廣大草原、荒漠與高原地區,則形成以放牧方式為主的牧區畜牧業。在牧區中,因生態地理環境的差異,又分別形成北部地區的草原放牧畜牧業,西部地區的荒漠放牧畜牧業,和雲南青藏地區的高原放牧畜牧業。它們彼此在家畜種類、品種、種群結構、生產性能及飼養管理上均各具特點。

環境因素

家畜與環境家畜的生存環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包括社會環境,這是家畜生態與野生動物生態的一個重大區別。
放牧家畜受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最大,這包括溫度、濕度、飼草、飲水、有害獸類,昆蟲與微生物等等。但由於人類的保護,家畜被野獸捕殺的威脅大大減小,受傳染病與侵襲病引起的死亡率也大為下降。
舍飼家畜受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就大於放牧畜群。社會與宗教習俗,如伊斯蘭教禁食豬,印度教尊牛為神牛等,均對該類家畜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至於主要供人們賞玩的動物如家鴿、貓、狗等,已培育出形態習性各異的大量變種與品種,這也是隨社會習俗而轉移的事例。在現代社會中,市場需求、畜產品價格和政府的政策與管理措施等等,均左右著各種家畜的飼養量、生產性能與畜產品生產規模。種植業是影響畜牧業的另一重要因素,例如農區畜牧業主要分布在人工飼料來源豐富的農業生產集中及發達的地區。

生態學研究

家畜個體水平的生態學研究主要有家畜氣候生理生態、家畜營養生態、家畜繁殖生態和家畜疾病生態等。家畜氣候生理生態是研究氣候條件對家畜的影響以及家畜對氣候條件的適應,這可為引種馴化及營造畜舍、保證最佳環境條件提供依據。家畜營養生態本屬生物化學與生理學範圍,但各地土壤、植被營養成分不均一,因而家畜飼養的營養環境有地區差異,所以必須因地制宜地提高能量與物質的轉化效率。再者,環境中污染物對家畜的影響也已受到重視。此外,家畜營養生態還可為計算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提供數據。家畜繁殖生態是研究繁殖機能、繁殖技術與各種生態因子的關係,這對提高畜牧業生產水平,有效地促進牧業發展的作用十分明顯。家畜疾病本是獸醫學的研究對象,但疾病的地區分布以及疾病與氣候、水文和複雜的寄生蟲鏈(包括媒介昆蟲)、病源中心及疫源地等種種關係都應與生態學研究範圍及生態地理學有關,所以疾病生態學就逐步成為跨獸醫學與生態學的一個專門研究領域。
家畜種群生態學的研究家畜除一般農戶少量餵養外,在專業戶及在牧區以及在專業化的畜禽飼養場或牧場中,飼養量都是很大的,這就存在著種群管理問題。例如對種公畜、繁殖母畜、孕畜、乳畜和幼畜的飼養管理均應有所不同。畜群的繁殖周轉,遺傳品質的改善,畜群性能指標的提高,群體條件下對各種飼養管理措施及條件的反應及對生產性能的影響等等都是這方面需要研究的問題。
隨系統理論的廣泛滲透,系統科學思想在家畜生態學領域中也得到有效地套用,使牧業生態系統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首先是土(壤)-(牧)草-(牲)畜系統的研究,以探索人類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的途徑,探索提高家畜在該系統中及整個生態系統中的能量與物質轉化效率的途徑。其次是牧業的生產──生態系統研究。草地、牲畜、牧民以及畜產品的消費市場之間形成一個物質和能量流通及信息傳遞反饋的渠道。目前天然草地這個組分的物質收支常不平衡。在自然狀態下,野生動物的糞便以及它們本身的遺骸可經微生物分解後還原給草地。但在人為放牧經營條件下,畜糞可能被焚燒,大部畜產品作為商品流向遠方,再加上經濟因素的刺激,盲目增加放牧牲畜數量,造成草原的破壞退化和沙化。牧業生態系統研究可以提供科學依據,為各類草地制定合理的載畜定額(西方學者稱為放牧係數)。
又如農區的舍飼牲畜以人工飼料及各種農副產品為飼料來源。畜產品可能被當地居民食用,糞便則可作為肥料返回農田,人糞便也常返還於農田之中,這也是一種能量與物質的循環方式。還可以用畜糞餵魚,在其中增加一個魚的環節。上述種種的物質和能量流動規律與模式都是家畜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目的是為了探索最佳化的綜合生產方案,以期減少物質的不必要損失和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家畜生態現象與客觀規律是隨牧業生產的出現而存在的。但家畜生態學到目前為止,還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既是生態學領域中的薄弱環節,也是畜牧學中的新興學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