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家在古城》以時空交錯的全景式敘述,對蘇州古城的地理、歷史、經濟、文化、城建、生態等和盤托出,同時以“我”為發散點,從自己童年生活的同德里、五卅路開始,逐漸拓展勾畫出蘇州古城的世紀變遷發展史。范小青既寫出當代蘇州人的清醒與自信,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古城,同時回溯並尊重歷史,寫出千百年來歷代蘇州人對家園的熱愛、對古城的保護。
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 家在古城 | 第二部分 前世今生 | 第三部分 姑蘇圖卷 |
---|
上部:同德里和五卅路 1.從同德里出發 2.到子城去看看 3.共沐德澤 4.千呼萬喚始出來 5.五卅路冊頁 下部:瓣蓮巷和李超瓊 6.從大石頭巷到瓣蓮巷 7.瓣蓮巷36號 8.砸在手裡的難題 9.李超瓊日記 | 1.狀元府和狀元博物館 2.“天下有學自吳郡始” 3.全晉會館之晉風徽派蘇式 4.“屋比百椽” 5.“名士當年留舊宅” 6.驚艷盛家帶 7.探花府和花間堂 8.探花府之成為花間堂 9.“地上本沒有路” 10.“江南第一豪宅” | 上部:平江路 1.“以存其真” 2.遂心適意的風情畫 3.“鳥鳴山更幽” 4.800年古道 中部:山塘街 5.山塘織夢人 6.《桐橋倚棹錄》 7.七年後的行走 下部:遍地痕跡 8.“閶門四望郁蒼蒼” 9.“處處樓前飄管吹” 10.尾聲 |
作品鑑賞
藝術特色
《家在古城》以“我”的視角,通過大量的場面與細節呈現出基於非虛構性的親歷性與現場感,表現了小說家非虛構敘述的獨特審美氣質。作品對城市發展肌理進行了詳細的田野調查,從一個點——同德里開始,逐漸滲入其間、拓展開來,形象化梳理和演繹歷史正說與傳說中的蘇州古城世紀變遷發展史。第一部分“家在古城”將寫作者自己曾經生活過的民國建築街區的今昔之變,兒時追憶與當下時空穿越匯聚一體,激活了物、事、人、情,展現出一幅滄桑絢麗的蘇州古城風情圖畫。第二部“前世今生”則主要再現對蘇州多個典範名人故居(老宅)的保護、修繕、開發和活用等,重點描述鈕家巷3號“狀元府”、費仲琛故居、墨客園和潘祖蔭故居等的前世與今生,並由文廟、藏書樓和全晉會館等引申出對蘇州“崇文重教”城市風格和社會風尚的敘說,鮮明凸顯了蘇州古城厚重的文化價值。第三部分“姑蘇圖卷”沿三個路徑展開:一是敘說“平江路”,即主要寫基本延續唐宋以來蘇州城坊格局、不可複製的古城根脈——平江路古街。重點講述自2002年開始的“平江路風貌保護和環境整治工程”所取得的“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成功經驗,譬如形形色色的橋與古井、重新開通的張家巷河河道、干將路的得失褒貶等。二是對姑蘇繁華第一街“山塘街”之“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性修復工程”的往事追憶與現實觀照,描述政府及專家以“漸進式、微循環、小規模、不間斷”模式,搶救、修復、保護包括“蘇州城外最大建築群”玉涵堂以及刺繡評彈等在內的山塘歷史與人文遺存。三是敘說具有蘇式生活的老閶門、南浩街、西中市、觀前街、盤門和葑門,以及以東吳大學舊址為代表的經典近代建築、蘇州老廠房等古城典型今昔景觀的當下樣貌。這三個部分的敘述無一不是遵循作者“我”的採訪調研路徑進行的,“我”出現在所有重要現場,讀者仿佛是在跟隨作者一路同行同觀同感。
作品影響
2022年11月18日,由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黨工委、姑蘇區委宣傳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共同主辦的范小青長篇非虛構作品《家在古城》首發式暨研討會在蘇州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
閻晶明,江蘇作協黨組書記
汪興國,江蘇作協副主席汪政、王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社長張在健以及丁曉原、王暉等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家在古城》進行了深入研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范小青,女,祖籍江蘇南通,1955年7月出生。曾擔任江蘇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現為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80年起發表文學作品,共發表、出版作品一千餘萬字。
獲獎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