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

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

《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是作家楊黎光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首次發表於《中國作家》2018年第10期。

《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是一部以人民為中心的報告文學,書寫了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地區的歷史實踐,兼具學者哲思與詩人激情,提供了一份優秀的報告文學時代樣本。書中所講述的羅湖棚改項目,是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一個範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
  • 作者:楊黎光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長篇報告文學
  • 首版時間:2018年10月
  • 字數:320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自深圳光明新區“12·20”特大滑坡事故起筆,將羅湖區“二線插花地”棚戶區改造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條分縷析地鋪陳開來,探索了城市化進程中人類所要付出的代價,而這個代價包括關於“城市病”的治理等等。

作品目錄

序言
——
第六章
枝葉繁茂與形散神聚
第一章
從“12·20”特大滑坡事故說起
第七章
天健的薪盡火傳
第二章
穿行“二線插花地”
第八章
以人為本的棲居家園
第三章
城市的榮衰之變
第九章
迎來不一樣的羅湖
第四章
尋求“最大公約數”
第十章
那一番可能的風景
第五章
不絕如縷的精神血脈
——
——

創作背景

楊黎光表示,在寫完現代化三部曲之後,這個系列本來已經完結。但是,作為一名深圳作家,他的心裡還留有一個缺憾,那就是想寫一部關於深圳的書。2016年下半年,楊黎光應邀來到羅湖“二線插花地”了解棚戶區改造的情況,深深被這裡的故事與人物所打動,於是,他開始著手創作羅湖棚改長篇報告文學,作為“追尋中國的現代化腳印”系列的收官之作。
楊黎光坦言,《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與《大國商幫》一樣,是自己投入時間最多,工作量最大,寫得最累的一部作品。整部作品的創作耗時兩年多時間,參考書籍兩百多本,從最高決策者到最一線的工作人員,再到拆遷改造涉及的每一個對象,楊黎光採訪的人物達到三百名,最後呈現在書中的還不到一半。曾經在一天之內,他從早到晚與三十多名當事人進行深入的交流,甚至在2017年除夕當天,楊黎光還來到棚戶區進行實地走訪。
通過大量、細緻的採訪調研,楊黎光對羅湖棚改進行系統、全面的梳理。同時,以羅湖棚改為切入點,楊黎光深入解讀了城市化進程中人類所要付出的“代價”,並由此分析探討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對“城市病”進行有效治理。

作品鑑賞

《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從2015年12月20日發生在深圳光明新區的特大滑坡事故寫起:這場震驚國人的災難造成了22棟樓房被摧毀、73人死亡、17人受傷、四人失聯,90家企業受到影響,直接損失達8.1億元;進而引出位於羅湖區“二線插花地”的棚戶區改造工程。類似這樣的取材在紀實文學園地乃至虛構文學中其實都不鮮見,但多半又都會落腳在奮起抗災或關心民生、挖掘極端條件下人性深度之類的主題上,這樣的處理自然都沒問題,也很有意義。但楊黎光卻似乎不甘如此而是更加關注思考這些現象背後的成因。當然,具體到滑坡、具體到棚戶區改造這樣的個案,成因一定不完全相同,但楊黎光卻能夠敏銳地從不同的個案中抽象出帶有某種共性的規律進行解剖與思考,進而尋求破解之道,而這“帶有某種共性的規律”作者用了“城市病”三個字進行描述與概括,這應該是頗有見地也更是一針見血。
如果看到一個“病”字就以為是一種負面的、帶有某種貶義或消極的評價,那這樣的“以為”便著實是太無知太淺薄了。所謂“城市病”不過只是當代公共治理研究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對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諸如交通擁堵、住房緊張、能源緊缺、環境污染、秩序混亂、物質流能量流的輸出輸入失衡等社會客觀現象的一種概括性的形象描述。打個未必形象的比喻,“城市病”不僅的確是病,而且還是一種“富貴病”。而現在就處於這種“病”的高發期,如果不及時加以重視與研究,其發病率必將趨高,病症也會隨之趨重。在這個意義上說,楊黎光的《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的面世亦可謂恰逢其時。而且作品選取深圳這座以40年時間走完世界其他地區三四百年城市化進程的城市為樣本進而探討“城市病”這一人類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共同問題顯然更有其典型的意義。當然,楊黎光的研究顯然不滿足局限於深圳的當下,而是將這座不過只有40歲的新興城市置於歷史的長河和國際的大視野中進行研究。於是在《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中有關“城市病”林林總總的信息與知識撲面而來。
“城市病”的“發病”區域廣闊。無論是英國倫敦曾經的“毒霧”,還是法國巴黎暴發的天花瘟疫;無論是俄羅斯的遠東城市伊爾庫斯克還是美利堅的“鐵鏽地帶”……都曾先後發生過程度不同、表現不一的“城市病”,有的迄今尚未治癒。
“城市病”的“病因”多樣。這種病固然特指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病症,但誘因卻不盡相同,無論是先發地區還是後發國家概莫能外。有的是發展不足所引發,比如《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所重墨書寫的羅湖區“二線插花地”棚戶區就形成於深圳特區開發之初;有的是發展過程中出現,比如曾經就是“美國夢”代名詞的底特律,這座蜚聲全球的“汽車城”因產業長期缺乏創新最終不得不宣布破產保護;有的則是發展過度所導致,比如出現在1952年倫敦上空的“毒霧”。
“城市病”可治但也不那么易治。同處美國“鐵鏽地帶”的底特律與匹茲堡,同為發展過程中因產業轉型升級不及時而同時染上了“城市病”,但前者卻因救治不當而宣布破產保護,後者則因及時成功的產業轉型而重生。兩相比較,正可謂“一念地獄,一念天堂”。
“城市病”已成為地球村共同關注的問題。在《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中,楊黎光為人們呈現了全球共治“城市病”的這一國際性場景。比如近年來,中國經濟工作中一直在努力踐行著的“調結構、去產能”等大政方針其功能固然在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同時也直接指向“城市病”的療救;比如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會對“棚戶區”的改造設定量化的剛性指標。比如,我還注意到,楊黎光在自己的這部新作中引用的世界各國學者或機構對“城市病”的研究多達近30處,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對“城市病”成因及療救的研究與探討已成為全球多學科合力關注的焦點。

作品評價

“深圳不僅是經濟發展的一片沃土,也是文藝事業發展的一片沃土。《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帶著對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乃至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深入思考,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為解讀羅湖棚改乃至深圳改革創新提供了一個精彩的文學讀本。”(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王國猛評)
“中國當代作家是改革開放的同路人,也是記錄者,這個時代呼喚著作家拿出與時代相呼應的精彩作品。楊黎光的《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交出了一份視角獨特的答卷,具有時代感、接地氣,而且有思想的衝擊力,是當代報告文學的一本重要作品。”(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主任吳義勤評)
“《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是一本‘厚重的時代之書’,讓讀者看到了一個作家的真情、忠實與激情。從《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這部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具有廣闊的視野與深厚的知識儲備,展現了報告文學作家的憂患意識,是一部真正以人民為中心的優秀文學作品。”(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評)
“《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宏闊與深刻並具,雄渾與事實並舉’,以‘古今中外’為參照系,通過羅湖棚改案例提供了‘城市病’治理的中國方案《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對城市治理有著深入的闡述,非常適合作為黨政幹部的學習資料。”(《人民文學》主編、評論家施戰軍評)

出版信息

2018年10月,《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由廣東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
書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
2018年10月
廣東人民出版社
978-7-218-13227-3

作者簡介

楊黎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記者。現為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兼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著有長篇小說《走出迷津》《大混沌》《欲壑·天網》,長篇報告文學《沒有家園的靈魂》《美麗的泡影》《傷心百合》《打撈失落的歲月》《生死一線》《楊黎光文集》(8卷),電影文學劇本《血眼》《失落的靈魂》,電視連續劇劇本《青春門》《天柱情緣》《欲壑·天網》《沒有家園的靈魂》《驚天鐵案》《滑稽先鋒》《傷心百合》(均已錄製播出等)。作品曾獲第一、二屆魯迅文學獎、中國報告文學“正泰杯”大獎,首屆“徐遲報告文學獎”;散文《走不出外婆的目光》獲首屆“冰心散文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