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山亭·幽夢初回

宴山亭·幽夢初回

南宋時詞人張鎡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離別的相思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宴山亭·幽夢初回
  • 創作年代:宋代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張鎡
原詞,注釋,意譯,賞析,格律,作者簡介,

原詞

《宴山亭·幽夢初回》
(宋)張鎡
幽夢初回,重陰未開,曉色吹成疏雨。竹檻氣寒①,蕙畹聲搖,新綠暗通南浦②。未有人行,才半啟、迴廊朱戶。無緒,空望極霓旌③,錦書難據。
苔徑追憶曾游,念誰伴鞦韆,彩繩芳柱。犀簾黛卷,鳳枕雲孤,應也幾番凝佇④。怎得伊來,花霧繞、小堂深處。留住,直到老、不教歸去。

注釋

①蕙畹:種香花蘭草的園圃。蕙:香草名。畹:面積單位,此處有畦之意。屈原《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玉逸註:“十二畝為畹。”《說文》以三十畝為畹。
②南浦:本指南邊水濱;又常用作送別之地,此處泛指別處通水口。浦,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
③霓旌:雲旗。這裡指女子乘坐的車子。原為皇帝出行時儀仗的一種。《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拖霓旌,靡雲旗。”此處借指雲霓。
④凝佇:凝立佇望。
⑤伊:她。

意譯

從幽謐的夢境中初醒,空中密布的陰雲尚未散開,拂曉的曙光催落一陣疏雨。竹欄上寒氣漫溢,花圃里風聲搖曵,一條新淌的綠溪暗暗通向南浦。寂寥的路上杳無行人,只看到迴廊上半扇敞開著的窗戶。我心緒繁雜,徒然地極目佇望,天邊雲霞瑰麗如夢,而我空有相思書信也無處相寄。
踏過點綴著星星點點蒼翠苔蘚的小徑,追憶著舊日游賞的蹤跡。思念起曾經與她盪戲鞦韆的時光,芳柱上彩繩空自搖曵。犀角帷簾鬆散地挽起,鳳枕上雲夢孤棲,在這樣寂寥的情境下,她也應當久久地佇立,默默地遙懷著昔日情意罷?怎樣才能等到她回到我的身旁,在小小堂屋深處,嗅聞花香如霧氣繚繞,芳馥迷離。那時我一定會留住她,相守到老,不再分離。

賞析

本篇為抒寫相思離情之詞,題材陳舊,選用的意象也很傳統,稱不上名作精品,但從對本詞的分析中,卻能看出南宋密麗一派的長調在意象營構上的普遍特點。一是意象更為密集。表現在全詞,不再是簡單的上片景下片情,或上片情下片景,卻往往以景代情,景中寓情;表現在詞句中,不是一句一象,而是一句多象。二是意象更加精細。每個形象的中心詞前面常用另一個詞來修飾。這些修飾詞往往來自作者對景物的敏銳感受,從中可以窺見主人公內心顫動著的深沉情思。三是意象更有層次。密集、精細容易“質實”而“凝澀晦味”,故需要恰當的層次節奏使其具有流美之感。本詞從起處“幽夢”、“重陰”的抑鬱,到結處自立盟誓式的率直,情感體現出一種向外擴張的趨勢,與之相適應,句式往往是先短後長,使語勢如浪陣陣外涌。另外,動詞的選擇也頗為講究,如“初回”、“未開”、“暗通”、“半啟”、“空望”,以程度副詞來表現情緒的細微變化,耐人尋味。

格律

定格對照例詞:【北宋】趙佶《宴山亭·北行見杏花》(《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上片)
中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韻)。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韻)。
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仄仄平平,仄平仄、中平平仄(韻)。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平仄(韻),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下片)
平仄平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韻)。
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仄仄平平,中中仄、中平平仄(韻)。
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
平仄(韻),
無據,
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和夢也,新來不做。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表示句;頓號“、”:表示逗。粗體字:表示平聲或仄聲韻腳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韻腳。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

作者簡介

張鎡(1153—1221?)原字時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號約齋。先世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寓居臨安(現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生顯赫,張鎡為宋南渡名將張俊曾孫,劉光世外孫。張鎡又是宋末著名詩詞家張炎的曾祖,是張氏家族由武功轉向文階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隆興二年(1164),為大理司直。淳熙年間直秘閣通判婺州。慶元初為司農寺主簿,遷司農寺丞。開禧三年(1207)與謀誅韓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彌遠,事泄,於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編管,卒於是年後。
張鎡出身華貴,能詩擅詞,又善畫竹石古木。嘗學詩於陸游。尤袤、楊萬里辛棄疾、姜夔等皆與之交遊。《齊東野語》載“其園池聲妓服玩之麗甲天下”,又以其牡丹會聞名於世。今傳《南湖集》十卷,《仕學規範》四十卷。著有《玉照堂詞》一卷。《全宋詞》存詞八十四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